原標題:“探尋藍眼淚”“野道徒步登山”等頻上熱搜受追捧 ——

  “野生景點”誘人來,安全、野趣怎兼得

  放假去哪兒玩?除了常規的景點景區,還有哪些“新潮地”?近期,不少“野生景點”在各大社交&&持續火爆,“山谷中的藍眼淚”“上山野道”等詞條頻上熱搜,在旅行攻略中被許多用戶推薦,使得不少游客慕名“打卡”一探究竟。

  然而,不少“野生景點”爆紅的背後,游覽安全和規劃管理問題也隨之而來。從曾經的“老母豬溝”到如今的“藍眼淚”,這些“野生景點”在滿足游客“夠野夠自由”需求的同時,如何才能讓游客更安全安心地游覽?

  出圈:

  “野生景點”涌現,“秘境”排起長隊

  “朋友圈裏有好多人都去打卡了南京‘藍眼淚’,網上也有不少‘攻略’弄得我也心癢癢的。”“五一”假期首日一大早,家住南京市江寧區的韓源就迫不及待地和3位朋友按照某社交&&上網友分享的路線,來了一趟“野游”。

  韓源口中的“藍眼淚”,是位於南京與鎮江交界處的一個小湖泊,位於伏牛山下,被大家親切地喊作“小藍湖”,是目前在社交&&上被不少用戶推薦的南京新興小眾“野生景點”。韓源&&“五一”假期本想去周邊城市逛逛,奈何假期高鐵票十分緊俏。“作為在南京生活20多年的本地人,南京各大景點早已去過很多次了,想去個有新意的地方。”

  旅行前先看看別人分享的“攻略”,正成為不少人出行前的新共識。記者在某社交&&以“南京藍眼淚”為關鍵詞搜索,發現不少用戶分享製作了“經驗帖”。“我也是在網上搜到具體路線,才知道原來南京還有這個地方。”韓源坦言,“藍眼淚”有點像雲南麗江玉龍雪山下的藍月谷,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去看個新鮮、打卡拍照還是很愜意的。

  除了新奇打卡,也有不少游客是奔着感受“野性與自由”而來。在南京某高校就讀的大三學生王子豪是戶外運動愛好者,在他看來,傳統熱門景區的游玩過於“千篇一律”——熬夜搶門票、上車走馬觀花看風景、下車打卡拍照購物,讓本用來放鬆的假期變成“趕路打卡”。“到戶外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在大自然的蟲鳴鳥叫中和三兩好友徒步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感受野趣,這種探索和發現美景的過程,能讓在都市生活工作的心徹底放鬆下來。”王子豪説。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這是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所説,也被不少戶外發燒友們所信奉。

  “之前看過不少戶外徒步和越野的視頻,我一直比較感興趣。”游客王芳告訴記者,自己是通過社交&&上無意刷到的一篇“旅游攻略”慕名而來,作者在“攻略”中詳細描述了出行路線、注意事項、推薦攜帶物品等。“另辟蹊徑的野道、美麗小眾的風景,這些原本可能需要特意搜尋的探險元素,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這更激起了我想要來一場戶外探險的願望。”

  記者梳理發現,這些“野生景點”近年來不斷涌現。其中,“初代網紅”可以説是南京浦口的“老母豬溝”,兩年前曾紅遍朋友圈,誕生了一天一萬多人的超高熱度,以致當地一度對“老母豬溝”進山人流量設限。高峰時期,“老母豬溝”一天産生的垃圾就有將近5噸。這幾年來,南京以及周邊城市的“最美打卡地”不斷上新,比如徒步人士熱衷的“十里長山凹”“九連尖”等熱門地點,都是人氣十足。許多人原本以為的“秘境”之地,如今經常可見絡繹不絕的排隊大軍。

  困境:

  保障設施不完善,安全事故頻發

  穿越小鐵門、翻過圍墻、手腳並用攀越陡坡……想要到達“野生景點”飽覽美景,游客們還需要“闖”過不少“關卡”。

  這些“野生景點”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設施和條件,且具有一定危險性,容易發生意外造成安全事故。“南京消協”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提醒稱,以南京和句容附近的伏牛湖為例,此前每天游客均在千人左右。但這裡並非正規景點,是兩市交界處,山路崎嶇,並不適合各年齡段人群游玩。

  “我爬山的時候肩膀脫臼了,現在下不了山,你們能來帶我下山嗎?”4月14日下午,南京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接到一則求助電話,求助者稱在伏牛山上山途中因肩膀脫臼被困,無法自行下山。“按照求助者提供的位置到達上山點後發現,這裡其實根本不是上山道,而是愛好探險的游客自己開闢的‘野道’。”南京市江寧區消防救援大隊湯山專職隊副隊長張春安説,“到達現場後我們發現斜坡還是比較陡峭的,正常需要手腳並用才能攀爬上去。”張春安説,由於前一天剛下完雨,地面和岩壁還比較濕滑,求助者因濕滑摔倒後用手支撐,造成肩膀脫臼無法前進。

  “‘藍眼淚’真的很美,但也挺危險。”“不知道水坑到底有多深。”“拍到好看的照片要往下走,但不注意很容易踩空、摔倒。”在某社交&&“説走就走”用戶交流群裏,也有用戶在實地探險過後,表達出自己的擔憂。

  記者從湯山街道青林社區工作人員處了解到,伏牛山上的小湖原本是一個廢棄的銅礦坑,因為雨水積聚才形成了現在的湖泊。隨着“藍眼淚”在網絡上的走紅,最近通過野道爬山的游客逐漸增多,但山路崎嶇,部分路段還比較陡峭,一名身體正常的年輕人也至少需要半個多小時的徒步才能抵達。

  “徒步其實是很辛苦的,一般路程常常是5公里起步,一路走下來灰頭土臉。而且這種野外手機信號通常不佳,所以就更加需要有充分準備,要下載好離線地圖,再帶上必要的裝備,比如最起碼的徒步鞋、衣服、登山杖,保護好自己運動不受傷。如果考慮過夜的話,還要一路背着露營設備。”南京一家設計公司的負責人劉沫爾酷愛戶外旅行,她告訴記者自己曾經也去過南京的“十里長山凹”“老母豬溝”等網紅徒步景點,甚至看到過穿着厚底“松糕鞋”和短裙去徒步的游客。“感覺不少人來這些‘野生景點’是追逐潮流,‘新手上路’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徒步越野不是説走就走,更多時候需要攜帶專業設備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場地進行,千萬不能盲目跟風。”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宣傳員梅亮提醒,近期南京消防還在傍晚時分接到一條求助信息,求助者稱在下山返程途中因天色漸暗加上地形不熟,一行四人在山中迷路。“四人均沒有攜帶手電筒等戶外照明裝備,只能通過手機的閃光燈對周圍環境進行識別。”考慮到手機社交軟體的實時定位功能在有高度差、信號較差的山地存在定位不準確的情況,消防員&&到了當地社區的工作人員,大家兵分兩路上山搜尋,經過近半小時的搜尋才將被困人員帶下山。

  近年來,一些“小眾秘境”因為並非正常旅游景區,常常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設施和條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容易發生意外事故。今年年初,就有在讀大學生受到“網紅打卡”攻略的影響,誤以為南京西站已經廢棄,夜闖車站拍照,不幸被高壓電弧灼傷。實際上,這裡並非攻略中所稱的“廢棄車站”,更不是對游客開放的景點。

  從全國來看,因隨意進入“野生景點”而造成的安全事故,近年來也頻頻牽動人心。某地野生網紅打卡地實為泄洪渠,突發山洪時,未撤離的游客被捲入山洪;“驢友”攀爬野長城時被困,救援隊員在施救時不幸殉職……這些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思考:

  “野生景點”如何青山常在?

  “雖然風景不錯,但是也要牢牢記住安全第一。”“探趣金陵”城市印象板塊負責人潘經緯有豐富的戶外活動組織經驗。在他看來,伴隨着戶外熱的興起,如今很多人喜歡追尋突然爆火的小眾地點,但很多地方不是成熟的景區,有着不可預估的風險,比如路線強度、陡坡、山石掉落、極端天氣等,游客要正確評估自己的體力,最好不要獨自前去,而是結伴而行。“另外,保護原生態環境也是我們要共同做到的,提倡大家僅僅留下腳印即可。”

  “不要過度依賴網紅打卡攻略。”潘經緯也提醒,“據我了解,很多小眾打卡點經過博主的流量帶火後受到追捧,其實類似的風景在江浙滬還有很多。有時候一窩蜂地扎堆反而成了一種‘壞事’,欣賞風景的重點在於發現和理解。”

  記者注意到,隨着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當地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伏牛山上沿着湖邊拉起了警戒線,並不斷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湖面,防止跌落湖中。但由於該地區處於南京江寧區、鎮江句容市交界處,且非正規旅游景點,管理措施仍難以長期、規範開展。

  “一個成熟的戶外徒步景點,離不開必要的配套和服務。”不久前,劉沫爾在阿根廷旅游時去了被稱為全球戶外愛好者聖地的查爾頓小鎮,這裡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徒步愛好者。令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鎮有專門的諮詢服務台,可以拿到免費的徒步地圖,裏面詳細標出每條徒步路線的長度、耗時、風景點,路上還有指示牌指示方向。”

  實際上,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就曾開展私設“景點”問題專項整治工作,要求旅行社、在線旅游企業等旅游經營者不得將私設“景點”作為旅游産品予以銷售或推薦。近年來在各大節假日前夕,文化和旅游部也多次提醒廣大游客增強安全意識,平安健康出游。

  業內專家紛紛呼籲,對於這類“野生景點”,除了當地管理部門要豎立風險提示公告牌、增強安全防範措施之外,一些社交媒體的自媒體博主也應當多加些理性,少一些奪眼球的喧囂和炒作,要做負責任的傳播者。

  “這類‘野生景點’的出圈,體現了當前游客對原生態自然旅游資源的青睞,也體現了人們探險獵奇的旅游需求,當然和自媒體的宣傳也密切相關。”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副院長張駿&&,“此類‘景點’既體現了旅游産品開發的更多可能性,目前也存在安全問題、環境破壞、生態受損等方面的隱患。”對此,他建議,要對此類資源充分調研評估,對於有開發價值和可能性的資源進行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尤其是建設好旅游基礎設施,同時也要引導旅游者正確評估風險,倡導安全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方思偉 顧星欣 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