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江海英才’計劃攀峰人才(團隊)1000萬元項目資助基礎上,另給予300萬元配套資助。”昨天,海門召開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出臺《關于更大力度推動人才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政策》,對已有人才政策進行攀高、擴面、提標,拿出“真金白銀”創優生態,加快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

  近年來,海門堅持以“東洲英才”計劃為統領,統籌推進“東洲英才”引進、培養、悅享三大專項行動,持續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構建高承載力的科創平臺,引育高成長性的創新主體,形成城市與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海門全區人才總量達24萬人,累計引育國家級人才145人,成功培育領軍人才企業106家,其中國家級人才入選數連續三年全市第一。

  改革機制——

  7個項目通過“直通”方式落戶

  “暢通的引進機制,堅定了我們落戶海門的決心。”南方科技大學的周曉輝教授如是説。今年3月,周曉輝領銜的基于鐵死亡的新一代抗耐藥菌藥物與護理品研發項目,以“直通”免評審的方式成功落戶海門,獲得首期300萬元項目資助和1500平方米免租金廠房的政策支援。目前,公司車間已裝修完成,産品進入生産測試階段。

  去年6月,海門出臺《高層次創業人才(團隊)“直通車”引進辦法》,對符合“直通”引進條件的人才,其創業項目採取即時申報、即時受理的方式,免評審直接納入“東洲英才”引進計劃,同時,針對人才需求,定制項目資助、創業空間、科創金融、薪酬獎勵等“整合套餐”。截至目前,已有7個項目通過“直通”方式落戶。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推動人才賦能新質生産力的必由之路。海門堅持謀定而後動,持續健全“三評兩審”人才評價模式,涵蓋“頂尖人才”評價直推機制、人才評價貫通機制、企業自評專家機制、重大人才項目容缺評審機制、人才動態退出審定機制,推動人才評價“能上能下”,切實破除人才“一評定終身”。

  以産聚才——

  擁有省“雙創計劃”人才123名

  “我們對項目發展和海門未來充滿信心,期待能夠與海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發展攜手共進。”麥思威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思功表示。陳思功一直在為智能穿戴顯示模組産業化項目尋找適宜的“土壤”,去年12月,在“東洲智行”高層次人才洽談會專場活動上,與海門一拍即合,兩個月後,總投資21.5億元的半導體智能終端項目簽約落戶。

  産業是人才發展的基石。近年來,海門堅持“以産聚才、以才興産”,緊扣先進金屬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海洋經濟的“3+3”産業集群,創設“東洲英才創業周”“東洲智薈”“東洲智行”等引才品牌,促進人才鏈與産業鏈深度耦合,以人才鏈的“強”,托舉産業鏈的“優”。

  人才的厚度決定産業的高度。當前,海門已集聚省“雙創計劃”人才123名、省“雙創團隊”17個,澳斯康入選南通首家中國獨角獸企業,百奧賽圖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省“雙創人才”新增數連續六年全市第一。人才資源的“關鍵變數”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最大增量”,高新技術企業轉化率近30%。

  搭建平臺——

  不到一年成立聯合創新中心6個

  連日來,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劉社文格外忙碌。除了創新中心日常管理外,他還在進行極地船舶與極地海洋工程方向的技術研發。“海門對于創新中心的重點支援,讓我有了廣闊的創新舞臺。”曾在美國船級社工作並擔任高級管理型主任工程師的劉社文,現已入選“東洲英才”並獲得80萬元項目資助。

  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於2023年“去籌轉正”,團隊成員一半以上具備博士學位,包括多位國家級專家和省部級專家。創新中心通過關鍵技術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沿海科技創新、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源頭技術供給。不到一年時間,創新中心已被列入2024年江蘇省重大項目清單,與龍頭企業、高校院所成立聯合創新中心6個,並成立産業化公司“南通集海海洋裝備有限公司”,加速推動科研成果在海門落地轉化。

  高能級創新平臺是推動人才向新提質聚智的關鍵一環。海門以“一帶兩核”為重點、“三個一百”為抓手、“四大攻堅”為關鍵,全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首選地”,獲評“江蘇省創新型示范縣(市、區)”。

  目前,已有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上海浦東軟件園(海門)創新基地、武漢大學海門積體電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南通)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級功能型、創新型平臺相繼落戶,催生更多“從0到1”的突破成果、“從虛到實”的産業化落地,讓創新的萌芽茁壯成長。

  傾心服務——

  已幫助解決人才訴求21項

  上個月,海門舉辦“東洲聽才説”人才座談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與人才企業面對面交流。

  江蘇崇恒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六一提出,公司想進一步打開市場,尋求與海門本地醫院合作。海門衛健委記下企業訴求,會後第一時間安排汪六一和海門人民醫院、中醫院負責人對接洽談,目前其公司生産的“一次性使用人體動脈血樣採集器”已在兩家醫院推廣應用。“企業需求第一時間得到解決,在海門創業很安心很有底氣。” 汪六一開心地表示。

  海門,讓人才服務從“有求必應”到“一呼百應”。今年1月,海門舉辦政府服務聯盟承諾儀式,成員部門多方聯動、整合資源,對人才“急難愁盼”靠前化對接、精準化破題、常態化跟蹤,依托“東洲聽才説”“東洲臻品show”等活動平臺共同“把脈問診”,已幫助解決人才訴求21項,推廣應用人才産品30多款。

  持續優化延伸“食住行、醫教養、遊樂購”人才生態鏈條,海門進一步完善交通出行、體檢休療、旅遊休閒等全方位服務,實施“東洲英才”數智賦能工程,打造高品質國際人才社區,開辟高層次人才及其子女“就醫就學”綠色通道,成為各類人才“近悅遠來”的熱土、競相發展的沃土。 (劉華 俞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