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2024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開幕式上,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正式公布,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被評為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此次獲評是南京博物館事業的一大新成就,標誌着該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體系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認可,也是對該館近年來在文物遺址保護、文化遺産數字化與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等領域探索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高度肯定。
城市精神的歷史地標,國際交流的文化樞紐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坐落於南京城市發源地長干里,在明代大報恩寺考古遺址之上,原址新建。大報恩寺的源頭,可追溯到東吳時期中國南方地區的塔寺之始。千餘年間,屢廢屢建,寺名亦屢屢更易。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於原址宏拓,建大報恩寺及“天下第一塔”九層琉璃寶塔。大報恩琉璃塔被稱作“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是中國與世界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蹟。十七世紀後半葉,琉璃塔被介紹至歐洲,西方人稱之為“南京瓷塔”,將其看作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給予極高的評價。
大報恩寺及其琉璃塔見證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與融合發展。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外國使節等,在此譜寫了輝煌壯麗的篇章,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創新性及和平性的重要體現。太平天國時期,大報恩寺、塔毀於戰火。
2007年2月至201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北區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考古挖掘,為深入科學研究、遺址科學保護、文化展示傳播,提供了寶貴的考古學基礎及實物資料。2011年,該考古項目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南京大報恩寺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由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及其下屬南京大明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建設的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開館以來,近10年已累計接待觀眾超630萬人次,2023年全年接待量超140萬人次。全年無休,周一不閉館,夜間開放時間超過60天。近年來,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圍繞着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教育實踐、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積極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探索場館高質量運營新模式,助力文博業新質生産力發展
守正創新,做好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等高校就遺址的新建與保護、歷史學實證研究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學術研究,為深化對大報恩寺歷史文化的認識提供理論支撐和學術保障。
數字創意,激活文化體驗新場景。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全真互聯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獲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一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博物館依託基於大數據技術構建的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知識圖譜應用、基於文博大模型研發的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智能館長、基於元宇宙技術打造的全國首個全真互聯元宇宙博物館空間、基於數字孿生技術復原的數字高清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讓文化遺産通過數字化創新創造價值。舉辦“消失的遺産——沉浸式文化遺産創客大賽”,來自13個國家、34個城市的創意青年運用沉浸式體驗和數字創新技術,共同詮釋並述説失落的文化遺産的故事。踐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持續探索新技術為文化遺産的保護、展示和教育提供解決方案。
文化傳承,打造特色活動。在傳統節日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春節金陵納福地、清明傳統古禮、五一“有·輕鬆”遺址奇愈·曬曬大會等;以傳統文化、匠心非遺、藝術手作、雅集體驗為主題策劃茶道、香道、手作等禪意美學活動;充分發揮劇場功能,上演歷史互動劇《神奇百戲:寶塔傳奇》等自有IP劇,全年各類演出活動160余場。策劃執行“文博大講堂”、博物館奇妙夜“明朝生存記”、“琉璃塔裏的傳奇”研學活動等,使博物館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講述“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新故事。
國有企業全市場化運營模式,開啟創新發展的新征程。在親子研學、文創、演藝、文博展覽等産業板塊上發力,通過多樣化載體打造特色産品體系,不斷探索出獨特的發展路徑和模式。
以此次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為契機,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將陸續推出一系列專題展覽、學術論壇及公共教育活動,使大報恩寺遺址的多元文化遺産價值和社會意義,不斷地釋放、呈現、發展和創新,為大眾提供更多元的走進歷史文化的方式。(王超 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