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鴨離水登“陸”,住上了智能化“公寓”;一名管家日理萬“鴨”,“一條龍”服務兩萬羽蛋鴨;飼料全自動投喂,中央集蛋線替代傳統的人工撿蛋……千百年來,鴨子一直生活在水裏。然而在江蘇瑞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裡的蛋鴨住進了“公寓”。海安參照蛋雞籠養方式,在全省率先開闢了蛋鴨産業綠色高效發展新路徑。

  水禽變“旱鴨”,“趕鴨子上架”不容易

  “嘎嘎嘎……”來到位於海安市李堡鎮曹園村的江蘇瑞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蛋鴨養殖基地,遠遠就聽見一陣陣此起彼伏的鴨子叫聲。

  走進鴨舍,映入眼簾的是5列裝滿鴨子的鐵架子,每列架子有5層,擺放著一排排鐵籠,每個籠子裏有兩隻鴨子。食料採取來回移動喂食,喂水有觸碰式的飲水乳頭,鴨子們或採食,或飲水,悠閒自得。

  鴨子作為水禽,傳統的規模化養殖多為平養,被趕上架適應“公寓”生活,並非一蹴而就。“鴨子是臨水而生的家禽,想要‘趕鴨子上架’,採取集中規模化養殖並不容易。”公司總經理陳健告訴記者,目前蛋鴨基本是國內純種自繁自養,大部分適合大自然式的養殖。與雞不同的是,鴨的應激性更強,容易受到驚嚇引起食欲不振、産蛋量下降且恢復慢,甚至死亡等應激反應。十多年前他們就開始摸索籠養鴨的方式,前兩年在全國各地考察,學習成功的經驗。

  去年11月,第一批青年麻鴨買回來以後,由於不適應籠養環境,造成了它們不會在籠中飲水,不會吃料,5天內死了1萬多只,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公司很快吸取教訓,並尋找解決辦法,對症下藥。今年1月,第二批蛋鴨買回來以後,技術人員先把它們放進過渡棚裏,待其“學會”飲水採食後再放進鴨籠。通過不斷的摸索再加上合理的管理,現在蛋鴨們已經可以正常採食、飲水,並且産蛋率正常,實現了從“水鴨”變“旱鴨”的轉變。

  一個單間兩個“舍友”,追求集約綠色高效

  住“樓房”、吹空調,蛋鴨籠養項目帶來了與傳統家禽養殖不一樣的“科技感”。

  記者在現場看到,約兩層樓高的鴨籠被隔成5個“上下鋪”,每兩隻蛋鴨住在一個籠子單間,成了一對“舍友”。“每層單間高0.8米,溫度維持在20℃,濕度在60%左右。”陳健介紹,太熱、太冷鴨子産蛋量都會減少,傳統散養的産蛋期只有4—6個月,而恒溫條件下,鴨子産蛋期最長可達10個月。一個籠子養兩隻,既解決了傳統養殖容易發生疾病傳染的問題,也排除了密度過大導致“踩踏”發生的風險。

  瑞辰農業所在區域原先是李堡鎮曹園鴨場,大棚散養環保等問題突出。去年7月,當地探索蛋鴨産業綠色發展新路徑,引入海安市婷婷農副産品有限公司設立子公司,參照蛋雞階梯式籠養模式,投資1億元新建全省規模最大的蛋鴨養殖綜合體。

  在這裡,蛋鴨的飼料是全自動化統一調配,投食槽來回移動投喂;德國進口的中央集蛋線,替代傳統的人工撿蛋,且破蛋率低;鴨糞通過傳送帶及時運出鴨舍,經乾濕分離處理後,被製成有機肥出售。目前,這些蛋鴨每天産蛋量達10噸。

  端午節臨近,鹹鴨蛋進入産銷旺季。在洗蛋車間,一枚枚鴨蛋經清洗、殺菌等程序,隨後被打包送往加工中心腌制加工成鹹鴨蛋、松花蛋等,送往五芳齋、盒馬等食品企業和商超。

  産學研合作,探索“籠養鴨”行業新標準

  “隨著土地越來越緊張,集約化高效養殖是大勢所趨。”婷婷農副産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加聖説,以前大棚養鴨,一名工人最多養5000隻,而在基地,一棟鴨舍存欄約2.58萬隻,只需一名“鴨管家”。目前,該基地已建成8棟鴨舍,3棟入駐蛋鴨,存欄8萬多羽。今年8月,待設備全部安裝到位,蛋鴨飼養量將達20多萬羽,年新增銷售額1億多元。

  過去,蛋鴨大棚放養容易污染環境,智能化的全套籠養可以實現蛋鴨離水養殖和潔蛋生産,進一步提高了蛋品及成品的質量與市場競爭力。

  據了解,婷婷農副産品有限公司將與江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等高校院所進行合作,建立産學研研究機構,共同研究“籠養鴨”的育種、育雛、飼養、産蛋等行業標準,推動蛋鴨産業高質量發展。

  “這個項目目前全國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我們通過十多年摸索、積累的經驗在做。”曹加聖介紹,他們正籌劃與高校合作,預計今年建立産學研研究機構。“機構落成後,我們會把蛋鴨整個産蛋期從光照、飼料等方面進行嚴格地調控,並制定‘籠養鴨’行業標準,從而以更成熟、更節約、更環保的方式推廣這一技術。” (盧兆欣 唐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