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碳普惠再創新,從“審核制”邁向“註冊制”
無錫打造互信自願碳減排交易市場
今天是“全國低碳日”,全國首個在碳普惠機制下的“碳減排數據互信管理規範”團體標準在無錫誕生。有了標準引領,無論是個人碳減排行為、企業碳減排項目,還是低碳産品與服務、政府碳減排貢獻等,在不同地區、&&、機制下形成的碳減排數據,都能建立互認互信的共識,共創碳減排價值。
據了解,“管理規範”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編制,歷時近一年,得到了包括北京綠色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河南環境能源服務中心、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20家專業機構、研究院所的積極參與。
“碳排放權、CCER、綠電綠證、碳普惠自願減排量、碳匯權益、碳金融衍生品……如今,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碳市場正在構建,多角色參與、全社會行動的綠色發展合力正在加快形成。”參與此次編制的江蘇中碳能投環境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薛成&&,參與自願減排的市場主體可以通過建設減排項目、搭建減排場景等多種方式産生碳減排數據,“管理規範”的作用在於為實現跨區域間的碳減排數據流通提供標準依據,為各類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市場建設與各類減排量交易提供指引。
“宜興市陽羨竹林碳匯項目”就是在團體標準下的典型應用案例。陽羨旅游集團下屬國有林場成功開發了兩期共計約10000畝毛竹,“年産”減排量約4000噸。去年,其將3623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給2023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成功實現了會議碳中和。
作為“雙碳”先行城市,無錫正努力實現碳普惠自願減排量從“審核制”向“註冊制”的過渡。薛成介紹,參與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市民、提供綠色低碳産品與服務的商家&&、建設節能減排項目的企業園區,都能通過開設碳賬戶來報送碳減排相關數據,符合條件的可以向無錫市太湖碳普惠綠色發展中心申請碳減排激勵資金。據悉,截至去年底,無錫“碳普惠”&&已累計溯源登記個人、企業減碳量6242噸,完成碳銷售預售2.4萬噸,減排資金規模超100萬元。
在推動建設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中,如何緩解減排激勵資金有限、交易資金監管難等痛點?無錫市設立了全國首支碳普惠綠色發展公益慈善信託。在無錫地鐵、無錫綠鳥科技、太平洋財險無錫分公司等企業的愛心捐贈下,減排激勵資金已累計補貼發放3885份綠色消費券及綠色低碳産品與服務。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無錫將持續深化“雙碳”布局,通過政策支持、金融賦能、市場交易等手段,引導全民綠色低碳生活,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陳菁菁 侯夢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