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3個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項目中常州佔兩席——
老小區蝶變“城中園”,新城區透出科技范
近來,“刷屏”常州市民朋友圈的不止旅游景點——湖塘·里巷市集升級歸來,菜市場“變身”網紅打卡點;大廟弄片區歷史風貌改造工程即將竣工,新業態、新品牌“重燃”老城廂;人才公寓持續“上新”,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常“第一站”……
不久前住建部發布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獎獲獎名單,36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全省共有3個項目上榜,其中常州永紅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和常州高鐵新城核心區綠色宜居城區項目雙雙入選。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書記、局長彭峻&&,當前常州大力推進“常有安居”工程,覆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等領域,持續推動人居環境更新。
因地制宜,園藝村改出“江南韻”
透墻而出的薔薇、參差錯落的翠竹、造型各異的黃楊……走進武進區嘉澤鎮成章村自建區一期,仿佛來到“家庭版”園藝大賞現場。
成章村緊鄰享譽全國的夏溪花木市場,花木産業是該村支柱産業。村黨委書記莊旭東告訴記者,該村90%以上的村民從事花木種植和銷售,每家每戶的院子都由村民自己設計佈置。2021年,該村啟動宅改示範區暨成章花木城項目建設,打造100余套現代宜居新農房,通過連片式改造,呈現新江南水鄉韻味。
路面整潔、花木成畦,成章村自建區一期僅配備1名保潔員。成章村通過成立業主委員會、設立管理基金,讓家家戶戶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和維護中,實現長治長效。近年來,常州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特色田園鄉村、現代化宜居農房建設相結合,從中涌現出成章村宅改示範區、芙蓉雅苑、泰村家園等項目。
成章村還利用集鎮區域,引入商業街開發,形成“前店後院”經營模式,在做優人居環境的同時做強特色産業,不僅讓原住民留了下來,還吸引不少年輕人來此創業就業。莊旭東介紹,花木城主要承擔花木企業辦公所需,宅改示範區則配合打造特色園林景觀,為客戶提供實景樣板。
以點帶面,老小區變身“城中園”
繽紛彩繪墻、創意“綠葉路”、休閒小廣場,來到保障性住房小區華盛家園,就像走進一座公園。相距不遠的華康家園則通過“小森鄰”卡通地圖的形式,展示小區改造提升後的新布局,活動室、健身廣場、停車場等一目了然。
小區環境大變樣,配套設施更是“細節滿滿”。非機動車充電棚設在兩棟居民樓之間的空地,實現“就近充電”;單元門安裝自動回彈裝置,關門自動消音;在適宜的公共區域增設晾衣架,滿足居民晾曬需求。小區人居環境提升,背後是“看不見”的繁複工程。“比如加裝一台電梯,就要對接9根管線。”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物業項目管理科的陳銀偉告訴記者,在為期半年的改造提升期間,他們每週五都要和各個施工單位開會討論方案。
走進金谷花園,半年前塵土飛揚的施工現場煥然一新:荒廢游泳池變成休閒景觀區,閒置空地上新建了活動室,6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裏功能區一應俱全。常州市鐘樓區永紅街道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毛惠民告訴記者,他們前期和物業公司“磨”了9個月,對方最終同意騰出這塊地方用於改造。
現在,金谷花園的居民經小區後門,可以很快地來到南運河邊散步。以前沿岸雜草叢生,此次老舊小區改造特別將步道提升納入其中,長達千米的南運河濱水健身慢行步道薔薇簇擁,沿途還增設了健身器材、兒童游樂設施、公共廁所等。
綠色智慧,新科技賦能“未來城”
“冬天供暖、夏天供冷,太舒適了!”家住禮韻世家花園小區的湯女士算了一筆賬:相比使用中央空調和地暖的家庭,自家使用智慧供暖系統全年電費可減少20%—30%。更便捷的是,用戶在手機APP上就可以設置開關機,控制室內冷熱。
在常州高鐵新城核心區6平方公里內,已有超2萬戶家庭和1000余家企業開啟了“同款”智能宜居模式,所用能源來自位於地下20米的常州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
走進一期1號能源子站,眼前大型熱泵管道縱橫交錯。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周霖介紹,城市中水流入能源站後“只換熱、不取質”,利用高效水源熱泵機組將低溫熱能轉換成高品質能源,再通過地下專用供熱管網輸送至千家萬戶。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示範工程”,該智慧綜合能源站項目全面建成達産後,每年預計減少8萬噸碳排放量,相當於增加800公頃闊葉林。
“雙碳”目標下,“綠色、低碳、智能”成為未來人居環境發展新趨勢。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綠色建築與科技處處長楊寬榮介紹,常州率先打造綠色宜居城區綜合智慧管理&&,探索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區治理效率,推動CIM(城市信息模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綠色宜居城區建設。(張宇熠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