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安開發區堅持培育“一村一品”——

  立足本地 點“土”成金

  昨天一早,海安開發區石莊村組織村民採摘帶著露珠的大馬士革玫瑰花。五月是玫瑰盛花期,他們每人每天的採摘量在50公斤左右,收入150元。這種玫瑰花可提煉精油,是石莊村的“一村一品”。

  海安經濟開發區有良好的農業基礎,有鑫緣和天成兩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洋蠻河區域有一萬多畝高標準農田。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委員、城東鎮人大主席張書偉説,近年來,海安開發區堅持以“品”帶業,做好“土特産”文章,推動鄉村特色産業集聚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特産品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立足本土,傳統産品價格高

  豐産村的七彩野雞蛋、塹南村的散養草雞蛋、熱港村的鄉巴佬滷蛋、新立村的樓基大米……禽蛋和大米一直是海安的傳統農業産業,海安經濟開發區不少村居立足本地特色,各顯其能,打出自有品牌。

  康德蛋業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其飼養和生産基地都在界墩村,300多名員工中很多是本地村民。工作人員程瑞鵬説,公司生産基地有240萬羽蛋雞,每天製作溏心蛋、滷蛋、茶葉蛋等蛋製品15萬枚。“隨著人們對雞蛋的食用要求越來越高,溏心蛋已經成為我們的主打産品。”程瑞鵬介紹,“我們先將鮮雞蛋煮到七分熟,然後再採用入鹽、滅菌、冷卻等工藝製成蛋白凝固、蛋黃呈流質的蛋製品。這種溏心蛋既營養又美味,每只六元左右,放在便利店裏,非常熱銷。”

  永潤是石莊村的大米品牌,主要種植的品種是南梗9108號,口感香糯。為了提高稻米種植收入,村裏成立了合作社,並從陜西漢中引進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洋縣黑米。石莊村村委會副主任楊興建介紹:“這種黑米外皮墨黑,內芯雪白,口感好,硒含量高。我們種了約60畝,畝産達三四百公斤,雖然産量沒有普通大米高,但是每公斤能賣到十六七元。去年年底,我們的黑米被認定為綠色A級産品,被允許使用綠色食品標誌。我們準備擴大種植面積,提高農民收入。”

  傳承技藝,民間美食賣得俏

  海安歷史悠久,民間流行著很多美食。三角村的孝康糕點、壯志村的壯志年糕……在海安經濟開發區,也有不少傳統美食在當地熱銷。

  在海安經濟開發區西場村和海安市區,消費者都能買到西場扎蹄。“扎蹄是我們村的特色食品,過去是一位外號‘二百歲’的老師傅製作,但是他年紀大了,有了歇業的想法。為了將傳統技藝傳承下來,幾年前,我帶著村裏幾個做滷菜的村民上門拜師。老師傅很感動,將古法滷菜製作技藝傾囊相授。”西場村黨總支書記俞雪蛟告訴記者,扎蹄選料必須是豬的前蹄膀,用的是秘方滷汁,經過十幾道工序手工處理。扎蹄鹹鮮適口,食之不膩。這樣一件傳統食品,不僅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被端上高檔飯店的餐桌,甚至被做成禮盒,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4月26日,海安開發區農辦在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舉辦農産品電商培訓推進會,旨在培育一批新型本土電商領頭人,充分發揮“一村一品一店”效應,為村級集體經濟注入發展“活因子”。愛淩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顧美琴介紹,村裏的老作坊食品廠是個有幾十年歷史的老作坊,傳統手法製作的脆餅、素油馓子、月餅等茶食,深受中老年消費者歡迎。為了做大老作坊這個品牌,村裏除了推薦村民去企業就業,還準備在線上推薦老作坊産品,拓寬銷售渠道。

  瞄準商機,創新産品有市場

  在海安經濟開發區,還有不少村居瞄準商機,開發新品,為當地農業産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泰寧村世業紅酒業負責人吳錫友原來從事砂石生意,2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決定在家鄉二次創業從事酒業。他的想法得到了村裏的大力支持。村黨委書記劉金兵介紹,吳錫友創業之初遇到資金週轉難題,村幹部主動為他擔保,使他成功融資3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吳錫友的酒業生意越做越順,除了海安傳統的糯米陳酒,還研製開發出了桑果米酒、桑果黃酒等産品,這些産品在上海、江浙一帶的大型商超均有銷售,年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在上湖村的生薑種植基地,記者看到,嫩嫩的姜苗剛剛栽入土中。村黨總支書記張春燕對記者説,這是村中能人王海郡的創業項目。生薑種植對土壤、水質等因素要求很高,王海郡請來專業人士現場勘察,村裏主動幫助協調用水用電等各項工作,最終在栟茶河南岸和季塢蕩河的交匯處流轉了60畝符合要求的土地。如今,已經有30畝土地種上了姜苗,預計每畝能生産1噸生薑。“等收穫了,我們會打出自己的品牌。”王海郡信心滿滿地計劃著,“除了售賣新鮮生薑,我們還會開發姜芽、薑片、姜糖等産品,提高附加值。”

  韓洋村的普羅旺斯番茄、品建村的草莓、葛家橋村的甜豌豆……海安經濟開發區的不少村居,都在想方設法開發有自身特色的農業新品牌。“一村一品”,使當地的農業生産生機勃勃。(趙勇進 任溢斌 儲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