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東規劃今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63萬畝、改造提升9.84萬畝——

  夯實穩産“耕”基 繪就增收“錢”景

  風暖晝長,萬物並秀。昨天,記者來到全國文明村——如東洋口鎮洋口村,只見4300畝高標準農田裏,綠油油的小麥如綠色地毯般鋪展綿延,挺拔的麥稈在微風暖陽下輕輕晃動,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豐收在望的喜人場景。

  近年來,如東堅持“建管用養結合”理念,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量質並舉推進高標準農田“十百千”示範工程。今年規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63萬畝、改造提升9.84萬畝,進一步盤活撂荒地和低效田,夯實高産穩産“耕”基,繪就增收“錢”景。

  抓好建設,讓荒地變良田

  充滿綠意的麥田旁,洋口鎮高標準農田施工現場一派繁忙,80多名工人各司其職,生態溝、暗渠、泵站建設同步推進,萬畝良田提檔升級正當時。該工程涉及改造建設面積11000畝,橫跨洋口村和滸路村,目前已完成1.2公里生態溝和1.5公里暗渠建設,計劃10月底前全面竣工。

  2023年,洋口鎮洋口村被列為數字農田建設、先建後補、耕地質量建設、生態農田建設、“十百千”示範工程建設試點村。此後,該村全面推行“先流轉後建設、先平整後配套”建設模式,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高效利用無縫對接,通過做通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已百分百完成示範區土地流轉和遷墳工作。

  “對村集體來説,高標準農田建設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增加了村營收入,針對溢出土地,我們按照1000元一畝進行流轉,承包費就達到50萬元,再加上4300畝農田的服務費43萬元,一年下來,村營收入增加93萬元。”村黨委書記王彬説,通過土地平整工程,洋口村將過去荒廢的溝塘和零散新溢出的約500畝土地都變成了“新糧倉”。

  以洋口村為代表,2023年,如東通過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公共空間治理試點、增減挂鉤、佔補平衡方式,共摸排出土地流轉溢出集體面積47307畝,從“巴掌地”“廢溝塘”到一畝地流轉費上千元的“高標準農田”,資源的整合帶來了土地面貌的改變,更充盈了村集體的“錢袋子”,總計增加了4700萬元集體收益。

  做好管護,涵養建設成果

  “兩邊的雜草要清理乾淨,後期大型收割機進出帶出的泥土大家也要按照門前‘三包’原則負責到位,這些都是要納入積分考核的……”昨天一早,在大豫鎮大同村25組田埂邊,村黨總支副書記張衛兵正在檢查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常態化管護工作。

  從2021年以來,該村已陸續建成高標準農田8600畝,基本實現村域耕地全覆蓋。“結合公共空間治理,我們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管護工作也納入其中。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管護好了,每年的流轉費也相當可觀。”張衛兵介紹。

  農田水利工程歷來是“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建好並管好,才能發揮長久效益。為進一步維繫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近年來,如東探索建立了設施建設與管護機制同步落實的制度,建設過程中,由鎮(街道)承擔建管主體職責,對項目實施進度、質量、安全進行全方位監管。建成後,實行“縣負總責、鄉鎮為主體、村具體實施、經營者參與、主管部門督查考核”工作機制。同時還定期開展高標準農田清查評估,推動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實時更新、動態監管,並要求縣鎮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20元/畝的專項資金用於建後管護,扎扎實實做好建後管護“後半篇”文章。

  推動發展,繪就振興圖景

  4日下午,走進河口鎮關口村1200畝蔬果種植基地,鬱鬱蔥蔥的瓜藤長勢茂盛,這邊工人們正忙著整枝,那邊已成熟的包菜地裏,收割、裝載,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眼前的情景,關口村蔬果種植基地負責人闞映霞的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2021年她通過村裏的産權交易&&流轉了600畝高標準農田,開始種植果蔬。如今,從小麥、水稻等常規糧食作物,到西瓜、香瓜、西藍花、甘藍、辣椒、包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她成了村裏首屈一指的“種植達人”。

  橫跨栟茶鎮江安村和興淩村,農場主王錢勇經營著7200畝高標準農田,悉數種植稻麥。一直以來,農場堅持科學管理,生産全程機械化,從選種到犁地、播種、施肥、打藥等環節嚴把技術關,不斷向管理要産量、要質量、要效益。近年來,多次刷新示範片小麥單産最高紀錄,實現産量效益雙豐收。

  從河口鎮關口村的1200畝蔬果基地,到栟茶鎮錢勇家庭農場的7200畝稻麥種植區,再到大豫鎮萬畝特色蔬菜及瓜類種植面積,規模化種植成功的要義之一,必有良田沃土這一核心基礎。作為農業大縣,近年來,如東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目前高標準農田覆蓋率超80%,達到“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通暢、農田林網健全、生産方式先進、産出效益較高”的噸糧田標準。(徐書影 萬璐璐 朱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