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網紅變成新農民……耿車轉型當年,電商交易額達20億元,讓土裏一樣生了金

記者 劉亢 凌軍輝 秦華江 陳聖煒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歷史上屬黃泛區,土地鹽鹼化,十糧九不收,形成以“貨郎擔”為代表的商業文化。

40多年前,耿車發展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産業,闖出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路子,被社會學家費孝通譽為“耿車模式”;40多年後,當地壯士斷腕、減塑治污,“垃圾鎮”變身“電商鎮”“生態鎮”。

耿車因何而變?何以變成?

“垃圾堆”裏討生計

春日耿車,草木蔓發。漫步劉圩村同心橋,兩岸白墻黛瓦,腳下流水涔涔,仿佛置身江南水鄉——這是耿車人修復生態奔向新生活的地標。

很難想象,同心橋舊址曾是一條垃圾遍佈的臭水溝。改革開放初期,耿車人均年分配收入也只有38元。“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糠菜半年糧,到處去逃荒”,民謠道盡耿車人曾經的辛酸。

1983年1月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為創辦私營企業開了綠燈。時任耿車鄉黨委書記徐守存發現鄉里有人做廢舊塑料生意,便帶隊去周邊地區考察。回來後,“垃圾生意”如燎原星火,越燒越旺。烤鞋底、撿飲料瓶,耿車村老黨員曹其洲帶頭,當年創收超10萬元,成為第一個“從垃圾堆裏挖黃金”的脫貧典型。

塑料回收加工産業在耿車迅速掀起雪球效應,成為全鄉支柱産業,並由此誕生鄉、村、戶、聯戶“四輪齊轉”,民營經濟、集體經濟“雙軌並進”的“耿車模式”。

高峰時,耿車鎮3.8萬人中,2.5萬人做起“垃圾生意”,年加工廢舊塑料近300萬噸,一些加工戶家中堆放的廢舊物資動輒一人高,人幾無立錐之地。20世紀90年代,耿車廢塑加工産業年産值一度達80億元,農民收入年遞增33%,“窮耿車”一躍成為蘇北鄉鎮企業發展排頭兵。

在不少經濟學界人士看來,塑料加工産業門檻低、回報率高,推動了基礎薄弱農村地區經濟騰飛和農民增收致富。不過,長期低端粗放的發展方式,在解決溫飽的同時,也引發嚴峻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PM2.5檢測常年爆表,河流水質達劣Ⅴ類……耿車一度被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甚至影響群眾健康安全。廢塑加工還形成排他效應,當地人口結構失衡、青年人才外流等日益突出,食品加工、電子産品製造等對環境要求高的産業望而卻步……彼時,美國留學的耿車青年李玟曾寫信給當地政府領導:“我想回家,但家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與耿車鎮一路之隔的一家企業受到影響,辦公室不敢開窗,規劃中的項目取消。老耿車人回憶當年境況紛紛搖頭自嘲:“耿車沒有垃圾桶,耿車自身就是個巨大的垃圾場。”

另起爐灶 重“塑”新生活

2015年6月,耿車小學的一堂美術課上,老師問9歲的夏海洋:“為什麼把藍天涂成灰色?”稚嫩的聲音給出的答案令人心痛:“我看到的天空就是這個顏色。”

面對“垃圾圍城”,耿車也曾嘗試轉型——2002年,耿車通過“內培外引”鼓勵村民搞塑料深加工,但因投入大、風險高,應者寥寥。

2015年,“兩山”理念被正式列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耿車整治,如箭在弦。當年末,宿遷市在耿車打響“塑料垃圾殲滅戰”,提出“徹底禁、禁徹底”。2016年1月,&&全面關停耿車鎮廢舊塑料加工企業的決定。

耿車在隨後的66天內,清理關停全部4889戶廢塑加工經營戶、96個交易貨場。此後連續狠抓不怠,合計關停近8000家各類污染企業。

“整治就是‘拿刀子割肉’,第一刀還是揮向自己。”時任新華村黨委書記、經營大戶周壁回憶。當時,他率先賣掉新上的4&設備,清掉幾十噸貨,來不及心疼六七十萬元損失,就走家串戶做工作。然而收效甚微。

面對大戶強烈抵觸、小戶騎墻觀望,耿車堅持黨員帶頭、破立並舉、綜合施策,近8年沒有發生群體性事件。

黨員帶頭解思想之結。整治行動開展前,7000余名黨員幹部入戶走訪10萬餘次,消除經營戶思想疙瘩。為加速向電商産業轉型,耿車要求新當選的村支部班子中,1/3以上書記能講電商課,1/3以上書記有電商致富項目。

疏堵結合攻整治之堅。耿車將減塑整治與産業轉型緊密結合,相關部門赴浙江等地招商,找好“新鳥”再騰“舊籠”。以園區為載體推動産業集約集聚,耿車先後規劃建設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電商物流、綠色家居、激光應用等5個産業園。

春賞桃花、夏摘果蔬、秋品花茶、冬採草莓,生態農業示範園讓耿車人意識到,土裏一樣能生金。在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網紅變成新農民的轉型當年,耿車電商交易額達20億元。

“從生産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耿車走上了綠色發展新賽道。”宿城區委書記陳偉説,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耿車不斷開掘生態産能,釋放生態價值。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劉圩村景色(2024年4月9日攝) 季春鵬攝/本刊

升級不停步 轉型在路上

記者蹲點採訪發現,耿車綠色轉型成效初顯,但也面臨産業技術含量低、競爭力弱等問題,加上同質化競爭加劇,電商收益下滑、利潤攤薄,轉型升級面臨新挑戰。

耿車鎮電商商會會長張坤介紹,耿車有多家年産值超千萬元的物流企業,但有一些在盈虧平衡點徘徊。曾經備受追捧的多肉産業已少人問津。多位企業負責人談到,當地多肉銷量開始下降。

國網宿遷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巴小宇介紹,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耿車鎮一些中小微企業客戶正在辦理用電報停手續。在河海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阿江看來,耿車長期養成的從事低端生産的發展慣性,影響轉型後續的技術投入和改造。

綠色轉型任重道遠。為鞏固綠色轉型成果,持續夯實産業基礎,當地政府正帶領近4萬耿車人民開展“三次創業”。

仲春時節,曾是垃圾填埋場的白鹿湖水清岸綠、白鷺蹁躚。當前,宿城區正與鄉村旅游發展諮詢機構一道,高起點、專業化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只有連片規劃開發,才有發展前景。”陳偉&&,宿城區正以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為契機,描繪以白鹿湖景區為核心,配套種植、游樂、民宿、養殖、美食等“一景五區”産業發展藍圖。

農業“接二連三”,工業向“新”求“質”。激光技術被稱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激光是萬億産業,且能容納大量就業,耿車正主動融入宿城區激光産業園整體規劃,全方位培育新動能。”耿車鎮黨委書記陳茂輝介紹。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針對耿車這樣活力足的鄉鎮,陳偉介紹,他們已針對不同産業特色,構建直播、傢具及物流等行業人才庫,試行頂尖人才靠“借”、高端人才靠“引”、技能人才靠“育”,以柔性用才的方式全力推動産業升級,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