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東大街、海州老街和民主路街區,均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是港城最重要的幾條老街。如今,老街紛紛迎來新生:南城東大街保護性修繕工程穩步推進,海州老街整合散落的紅色教育陣地串成紅色旅游路線,民主路街區在今年初捧回“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金字招牌。幾條老街身處不同的保護利用階段,卻不約而同地經歷了從險遭拆遷到保護更新的命運轉變。這些老街有怎樣的故事?老街“老”在哪,如何變“新”?記者近日進行了實地探訪。

  “五一”假期期間,記者來到連雲港。鳳凰城(南城)門前,“六朝一條街”石碑掩映着幽深的城門,“邀請”尋訪者步入時空的隧道。連雲港市文保學會副會長劉洪雨自小在南城長大,對這裡的歷史十分熟稔:始築於南朝的鳳凰城,因兩側山峰如鳳凰展翼般護衛城池而得名。刺史劉善明“壘石為城,高八九尺”,使這裡成為對峙北朝的軍事堡壘。南宋寶祐年間,賈似道重建城池。明清兩代,東南沿海遭受倭患,彼時瀕海的鳳凰城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直到清咸豐元年,黃河改道奪泗侵淮,泥沙淤積,這一片才逐步變成桑田。

  往事越千年。眼前,“漣水軍”的城磚字樣依稀可見;腳下,至遲為南宋修建的龍脊形路面,裸呈着車轍的舊痕。劉洪雨領着記者踏入一戶戶民居。這一帶民居就地取材,壘石為墻;門面不大,庭院深深。尤能代表當地建築特色的是主屋,墻外設有“天香閣”,呈神龕式,供奉“天、地、君、親、師”或“天官”牌位;兩側墻面上,則用石灰膏裝飾着鯉魚、銅錢、石榴、蘋果、葫蘆等吉祥圖案。數年前,南城東大街險遭拆遷,如今東大街石板路已成為市級文保單位。

  儘管時有訪古的市民和研學的人群穿街過巷,老街仍顯得滄桑落寞。除了保護性修繕,喚醒沉睡的歷史文化資源尤為必要。

  什麼是最值得講述的“老街故事”?劉洪雨一言以蔽之:“人文南城”。數千年的海陸變遷過程中,南城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吸納着文化營養,形成了鳳凰傳説、石刻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海防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南城百姓素有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明清以來能人志士層出不窮——

  “登州總兵武迎吉屢立戰功,令倭寇聞風喪膽;晚清詩人邱心坦文韜武略,以錚錚鐵骨垂范世人;海屬地區早期共産黨組織創始人之一楊光鑾,為信仰甘灑熱血,29歲就義於上海龍華刑場;著名水利專家武同舉在外國專家撂挑刁難之際,獨立完成剩餘的連雲港建港水文勘測工作……”劉洪雨一一道來,語氣裏透着激昂。南城街道辦事處&&,未來,南城將繼續延續傳統格局、保護空間肌理、優化土地結構,至少先為“人文南城”留下記憶的入口。

  老街煥新,留住哪些“老”,煥發哪些“新”,考驗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位於連雲港市區西南的海州古城,秦漢時期稱朐縣,是連雲港城市的前身。通過布點、理巷、聯街、活城,海州老街的煥新思路逐漸清晰,紅色資源被重新發掘整理——海州文廟曾是革命家江上青從事研究輔導工作的東海民眾教育館舊址;因清代海州營、東海營得名的二營巷,為連雲港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誕生地;港城人熟悉的海州師範,既是海、贛、沭、灌地區早期黨組織的活動中心,也是中共開展革命運動的據點。從老海師出發,小倉巷黨建示範巷、二營巷古城紅色驛站、文廟東海民眾教育館舊址、雙龍四史課堂、白虎山建黨亭、南門初心足跡館等紅色景點串珠成線。這條City Walk線路,讓千年“東海名郡”開口講述“百年崢嶸”。

  “進入5月,海州老街又要迎來一年一度的白虎山廟會啦!”在海州街道工作的00後小夥劉洋濤一臉期待。如今老街在“廟會+”上做足文章,民俗表演、非遺展示、電競大賽等“點子”層出不窮,傳承數百年的省級非遺“嫁接”現代潮流、走進普通百姓生活。回想起多年前,附近一段明末清初修築的石板路消失於推土機的轟鳴中,連雲港市人大法制委委員陳立新覺得遺憾,也為今天的“慢下來”而欣慰:“老街終於成了‘香餑餑’,開發利用得有一盤棋思想,切忌各路資本一哄而上,讓老街走了樣、變了味。”

  慢下來,回頭看,老街才能迎來新生。發端於清末民初的民主路街區,被港城人習慣性地稱作“新浦老街”,曾為蘇北魯南知名水路交匯處和商貿集散地,承載着海退成陸、城市發展和實業探索的歷史印跡。如今,新浦老街年吸引游客量5800萬人次,年營業額達52億元,獲評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街區中央地帶,一道鐫印着“涅槃”的牌坊引人注目遐思——百年老街如何穿越這道“涅槃”之門?

  為了理解老街的“今天”,連雲港日報社原黨委副書記、副社長,文史專家王緒年把目光投向了老街的歷史。1885年,19歲的孫中山懷揣救國夢想來到海州,新浦一帶港口繁忙、鹽場興盛的景象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919年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其中提出把連雲港建成東方大港的構想,吸引了許多資本家來到新浦投資,張謇、沈雲沛、許鼎霖等“江北三名流”於此展開風雲際會。張謇讚嘆新浦為實業救國的風水寶地;沈雲沛開辦的甡泰油坊率先使用機器榨油,成為新浦地區採用現代生産技術的先行者;許鼎霖投資48萬銀元創辦的海豐麵粉公司,是新浦第一家使用機器磨制麵粉的工廠。

  那段政商巨擘揮斥方遒的紛紜往事,化作新浦老街寶貴而獨特的文旅資源。

  1919年由軍閥白寶山集資建成的東亞旅社,歷經百年“顏值”不減。1939年閉店的新浦飯店恢復營業,老闆收藏的朱自清手題扇面吸引食客前來打卡。生慶公、味芳樓、馨祥醬園等百年老字號攜手“歸來”,在門口標牌上一一“表明身份”、彰顯文脈傳承。“中國好人”李文倫守護的百年德平書店,則是嫁接當代需求、擁抱市場變化的“老樹新枝”。歷史上,德平書店為躲避戰火遷至新浦,在亂世中存續書香;如今,德平書店摸索出“老店老書老物件”的特色路徑,打造“地方歷史文化資料館”,從單純賣書轉向服務地方發展,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成了“網紅”。每週舉辦的德平書店讀書會,主講港城歷史文化,每期預告一出,群內接龍者雲集。

  “這條街啊,適合慢慢逛、細細讀。”年輕講解員張悅總忍不住向更多人“安利”心愛的老街。牢牢守住“體現文化傳承,展現民生百業”的初心,堅信“歷史有根”“文化有脈”才能“商業有魂”,民主路街區沒有在時代大潮中流於短視浮躁,才得以完成從凋敝到“涅槃”的歷史性轉身。

  留住一條老街,就是為城市保存了一座“博物館”。連雲港除了大海和花果山,還有古城老街承載的厚重歷史。眼下,連雲港正全力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過去關注度不高的老街重新走進了城市的發展視野。既要保護老街的物質實體,又要傳承老街的歷史文脈,還要讓老街老而彌新,愈老愈有味道、愈老愈有生機——只有這樣,老街才能真正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馮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