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通社區助餐“最後一米”,還需用足“長板”多方合力
國企辦“食”事如何叫好又叫座?
經開區南張社區落霞苑便民食堂10元一份的午餐,能堂食還能“快遞”上門;中南路65號“永定餐廳”幾十種面澆頭帶來高品質轄區助老餐;和暢睦鄰中心“小食堂”百道菜肴專注“家的味道”;廣益佳苑國企物業管家每天從助餐點將午飯送到80歲的陳阿姨家中……
近日,由國企參與建設運營的社區助餐食堂在無錫市多個小區開張。打通社區助餐“最後一米”,繁榮景象的背後,可持續運營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覆蓋社區和人群需擴大半徑,助餐方式期待多樣化,國企深度參與仍有“顧慮”。國企辦“食”事,如何叫好又叫座?記者採訪了無錫市參與社區助餐的主要國企。
“國”字號食堂迎來春天
土豆燒雞、毛豆蝦仁、青椒肉絲、清炒娃娃菜和一份米飯,熱氣騰騰的一頓午飯,一共12元,中午11點半,落霞苑居民劉阿姨和老伴準時來到社區便民食堂吃午飯。“一週來三四次,省了燒飯的煩惱。”劉阿姨説。
26日中午,記者來到經開區南張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窗明几淨的食堂裏,10張餐桌整齊擺放,當日菜品配置貼在櫥窗上,“每天午餐出菜5個左右,分10元到15元三個套餐,菜價比市面餐館便宜。”食堂經理説,工作日,來吃飯的主要是老年人,最近食堂與快遞公司合作,開通了送餐到家業務,十幾分鐘就將熱騰騰的飯菜送到老人家中。
由地鐵集團下屬地鐵科技公司與社區聯手打造的社區食堂目前已開設兩家,分別位於南張社區落霞苑和和韻社區朗詩綠郡,自去年年中開業以來,兩家食堂註冊就餐人數近1000人,日均服務超100人。
60周歲以上長者刷卡,全場菜品7.9折,前不久,梁溪區剛剛開張的“永定餐廳001號”座無虛席。“能品嘗到地道的‘無錫味’,對老年人也有優惠,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惠老餐廳,優惠力度更大點。”附近居民建議。與開在社區裏的助餐食堂不同,永定餐廳由區級國企集團下屬餐飲管理類子公司直接經營,市場化運作,在開好首店的基礎上,今年或將有更多永定餐廳在老城廂開業。
“國”字號食堂迎來春天。上周,經開區兩家睦鄰小食堂經本報報道後“走俏”,中午不到12點已經要排隊就餐。“附近老年人多的社區,我們主打老年主題,年輕人多的社區,主打青年兒童友好,一店一特色,與社區聯手,最大限度讓利於民。”太湖新城集團新澤文商旅公司相關負責人説,華莊和震澤睦鄰中心小食堂正在開業路上,未來,這樣的便民食堂將成為社區睦鄰中心標配,實實在在方便群眾“吃飯”。
此外,無錫市一些國企集團下屬企業也正積極探索與餐飲類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充分考慮群眾需求基礎上,開出更多“國”字號社區食堂。
用足長板辦好“食”事
“離家近、價格實惠、菜品乾淨衞生,如果環境再好一點就更好了。”記者採訪期間,這幾個關鍵詞常常被居民們提起,不難看出群眾對社區食堂的期盼。
銀魚炒蛋25元一份,紅燒黃魚18元,西紅柿炒雞蛋8元,米飯雖可續,但也要2元一份,記者走訪幾家由國企下屬公司參與管理、市場化運營的社區食堂時發現,部分食材較貴的菜品並不便宜,相對便宜的只有社區助餐點推出的老年定制“套餐”。“在對老年用餐市場調研時發現,超過15元一份的菜,不少老年人就會望而卻步,一頓飯人均超過30元,幾乎就沒有老年人問津了。”某社區工作人員説。
“把最大優惠給到老年人,除了民政部門的補貼外,市場化運營的社區餐廳,需國企用足長板辦好‘食’事。”地鐵集團下屬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旗下運營的社區食堂採用地鐵自身的大型中央廚房配套,匹配“街道廚房+智能炒菜機器人”,大量節省了集採成本和人力成本,價格低於商業食堂30%以上。太湖新城集團新澤文商旅公司相關負責人也&&,旗下睦鄰小食堂在引進餐飲公司運營時,通過降低房租,鼓勵自己企業員工在小食堂就餐,增加第三方公司盈利,反哺居民就餐。
無錫市社區食堂的缺口還有多大?根據相關統計,全市108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服務了大量老年人,依託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等&&可“大半徑”上實現社區養老助餐全覆蓋,但市場化運營的社區食堂仍有較大缺口。本報在25日報道經開區“全齡友好”食堂後,不少讀者留言:期待睦鄰小食堂盡快開到自家“門口”。
居民翹首以盼的社區食堂,正是國企助餐的發力點。“擴面要準,還要穩,利用多方資源,打破食堂單一經營模式,形成經濟組合循環,實現特色經營反哺食堂。”業內人士認為,國企需發揮特色優勢,比如已先一步布局社區食堂的地鐵集團可持續發揮“鐵地合作”服務模式,太湖新城集團則可抓住睦鄰中心的擴容,將“睦鄰小食堂”一張藍圖繪到底,打造社區食堂“金字招牌”。
“叫好叫座”仍需多方合力
國企辦食堂,惠民是前提,對國企而言,還要可持續經營,兩者如何兼得?
“開設在社區養老機構的助餐點,政府對養老服務項目有補貼,價格相對低,老年人能接受;但純助餐食堂,對象只有老年群體,又沒有任何補貼,就餐率若不飽和,經營就並不容易了。”某市屬國企相關業務負責人坦言,從目前老年人用餐情況來看,助餐需成為國企進軍社區食堂“一攬子”業務中的一部分,以其他業務的普適性、大需求産生盈利,反哺老年助餐,探索可持續經營。
拉長服務鏈才能叫好又叫座。助餐行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要想開得久,就得花樣多。其實,無錫市一些國企已先行先試:全齡友好食堂,不僵化年齡限制,多元經營,共享餐桌,中心廚房+專業配送,社會餐飲+委託服務,線上&&+線下配送等等,“十八般武藝”全上,增加服務形式,提升居民獲得感,擴大盈利面,將收益讓利於群眾。
國企作為&&,在社區食堂運營中扮演着“操盤手”角色,“食”事辦得好,還需多方合力。業內人士&&,主管部門、屬地街道、社區要形成合力,比如,街道社區無償提供閒置場地,主管部門對於社區食堂加大政策優惠,國企引進社會餐飲企業時盡力降低各類費用門檻,把“一頓飯”的成本壓縮到最低,擠出來的優惠給到群眾。也可借鑒外地做法:杭州某社區在政府補貼基礎上推出“怡老卡”,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優惠力度不同,獲得感大增。
某位已布局社區助餐的市屬國企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價格沒優勢,助餐點很容易成“雞肋”。他建議,國企在深度參與社區助餐時,要更多考慮需求量和經營方式的多樣化,傾向於依託已有的服務場地改擴建,並引進社會餐飲企業掛牌經營,國企承擔資源整合和安全托底職責。
眼下,一些餐廳在探索配送到家等多樣化助餐業務的同時,也正與主管部門、屬地等密切溝通,尋求對老年用餐群體的政策補貼,這些補貼都將實實在在落到老年人每頓餐中。“政府扶一把、企業讓一點、百姓付一些,最終走向多樣化市場運營。”業內人士展望,國企在辦“食”事過程中,將邊辦邊試,並不斷固化經驗,逐步探索出一條可持續“造血”之路,群眾滿意的社區食堂和社區助餐模式也將越來越清晰。(孫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