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劉亢 凌軍輝 楊丁淼 朱程

2023年5月9日,貨輪停靠在連雲港港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碧波蕩漾的江蘇省連雲港港區,萬噸巨輪接連靠泊,中歐(亞)班列往來裝卸。一尊鐵軌和船錨相融相連的雕塑矗立在港口碼頭,寓意“鐵路與碼頭在這裡交會”,新亞歐大陸橋與海上絲綢之路在這裡無縫銜接。

  連雲港古稱“海州”,從煮海為鹽到艱難開港,海洋文化融入城市基因。因海而生的開放要素,向海而興的産業傳奇和耕海圖強的城市精神,共同匯聚成一曲港、産、城、人相融共生的山海交響。

  篳路藍縷,玉汝於成。1984年獲批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以來,連雲港高水平建設東西雙向開放門戶、“一帶一路”重要支點,持續放大連接東西、溝通南北、海陸轉換、輻射全球的優勢,奮力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大港圓夢 大道同行

  2023年12月19日,10層樓高、滿載40萬噸礦石的“巴西礦石”輪緩緩靠泊,標誌着連雲港港成為全國第七個具備40萬噸級巨輪接駁能力的港口,深水大港再啟新程。

  “北通黃河流域,南通西江流域,中通揚子江流域。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稱較善。”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對連雲港寄予厚望,中華民族一個世紀以來孜孜以求的大港夢想如今有了全新注腳。

  站在港口眺望,與港同齡的連雲火車站形如帆船,通體潔白的鐘樓高高聳立,至今仍準點報時。指針穿越歷史煙雲,記錄城市點滴變遷。從戰亂年代的舉步維艱,到依託隴海蘭新線逐漸起步,再到1984年獲批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連雲港站上連接世界的大舞&。

  1984年,高兆福大學畢業,就成為連雲港的建港工程師。如今,61歲的他回憶説,當年建攔海大堤主要靠人工挖淤填石,但海底淤泥沉厚,白天挖不到底,晚上一陣風浪回淤“等於白幹”。

  年輕的高兆福耗時數年與同事研究出“爆破擠淤法”,建成了當時國內最長的攔海大堤,使江蘇最大海島——連島與陸地連接,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為建成深水大港奠定堅實基礎。曾有詩人感嘆這條長堤“好像把整個不安生的太平洋,攏護在懷抱裏”。

  櫛風沐雨40年,一組數據可觀當下連雲港與世界深度交融。

  一天的貨運能級可見開放高度——平均每天過境貨物612標箱、滾裝近千輛小汽車、貨物吞吐量超87.6萬噸。

  40年來,連雲港外貿年均增速達17%,吞吐量進入沿海港口前十。數量進位,更有質量提升:這裡是紅土鎳礦進口、膠合板出口第一港,汽車滾裝逐年攀升,2023年位居全國第三。

2023年12月19日,一艘滿載40萬噸鐵礦石的“巴西礦石”輪緩緩停靠江蘇連雲港礦石碼頭卸貨。新華社發(王春 攝)

  坐擁江蘇唯一30萬噸級深水航道和40萬噸級散貨碼頭,連雲港港不斷提升貨運能力。“40萬噸礦石船一天運行費用約10萬美金,我們努力提升卸船效率,將作業時間從50小時縮減到39小時。”連雲港新蘇港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鞍説。

  一萬公里的雙向奔赴可知合作跨度——連雲港去年開行中歐班列超800列,滿載率、重箱率達100%。

  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全長1.08萬公里。1992年,東風1808號列車一聲長鳴,開啟新亞歐大陸橋國際跨境運輸。一列列疾馳的火車,給中亞和歐洲運去浙江的窗簾、山東的輪胎,又運回烏茲別克斯坦的蕓豆、哈薩克斯坦的鐵合金……2023年9月,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在連雲港召開,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發展方向愈發明晰。

  “在哈薩克斯坦,我們不僅能買到經連雲港運來的汽車、建築材料等過去少見的貨品,還有更多機會參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對於年輕人來説意味着更多發展機遇。”哈薩克斯坦小夥馬合江説。

  遍佈六大洲的交通網絡可感共贏深度——全球海運航線達90條、鐵路運輸覆蓋104個國內外站點。

  40年來,連雲港已與190余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進出口貿易往來,世界500強企業在連雲港興辦項目19個,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的首個經貿合作實體項目。外商投資行業由最初的農副食品加工,逐步擴展到化工産品製造、科學技術服務等領域。

  世界在走近連雲港,連雲港也在走向世界。在東南亞沿海公路建設中,有連雲港樁基隊的身影;在烏茲別克斯坦鉀礦基地,鉀肥加工廠的建設有着中藍連海設計師們的精彩設計;在歐洲一些藥店,連雲港醫藥企業生産的藥物已擺上了貨架……

  回想40年前,“想找一輛翻鬥車都難”,工人們肩挑石塊、腳踩木板的場景曾令高兆福動容,而眼前現代化國際大港,已是吊車高聳、長臂起伏。

2024年4月25日,在江蘇連雲港港東方港務分公司碼頭68泊位,滾裝輪正在裝載新能源汽車出口巴西(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春 攝)

  撫今追昔,新技術為高水平開放注入新動能。國際汽車物流中心用AGV機器人挪車,較傳統人工備車流程節省2天,“含新量”助力作業效率提升;國內海港首次實現港前貨運“公轉鐵、公轉水”組合,打通“連申快航”,貨物進連雲港港如同進上海港,港口“含金量”成色更足;率先應用高壓變頻船用岸電技術、引入全球馬力領先的純電動拖輪,單船碳排放每年減排約900噸,“含綠量”讓碼頭告別柴油味……

  依託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連雲港片區獲批5年來,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75項,“海事政務閉環管理”成為國務院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打造便捷物流渠道、強化“三通”互聯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等被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推廣。為推動國際班列高效運營,連雲港片區首創中歐班列“保稅+出口”貨物集裝箱混拼新模式,平均每票為企業節省73%的物流成本,節約發運等待時間15天以上。

  蜿蜒徐行的駝隊漸行漸遠,高桅巨帆的寶船也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中歐班列馳而不息、萬噸巨輪汽笛長鳴。展望下一個40年,連雲港謀劃建設國際樞紐海港,鞏固提升中亞和中西部地區最便捷出海口地位,推動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不斷建強開放載體、塑造開放發展新優勢。

  “我們將繼續建好‘一帶一路’重要支點、東西雙向開放門戶,更加有力服務開放發展大局。”連雲港市委書記馬士光説,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以來,連雲港始終把對外開放作為重點,努力發揮好開放前沿陣地的作用,持續打造高質量“標杆和示範”,建好高效率陸海樞紐,深化高水平交流合作。

2024年4月26日拍攝的江蘇省連雲港市徐圩新區斯爾邦石化項目(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發(王健民 攝)

因地制宜 向海圖強

  樞紐大港牽引,産業蓄勢騰飛。高空俯瞰,主港區南部的徐圩新區猶如插入黃海的“鑰匙”,交錯對稱的港區好似匙牙,世界級石化産業基地形如匙柄——作為連雲港最強勁的增長極,徐圩新區創新躍升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破題之匙”,也必將進一步轉動“開放之門”。

  自連雲港主港區向南沿海濱大道驅車30公里,可近觀這把“鑰匙”。上百座反應器星羅棋佈,百米高冷卻塔矗立其間,六大港池接卸繁忙又井然有序……遍佈各類管道的“鋼鐵森林”綿延數十平方公里,鹽鹼灘塗生長出的工業美學震撼人心。

  荒灘變寶地,緣於連雲港最大程度發揮大港優勢、以港興市、産業強市——搶抓石化産業從沿江向沿海布局等機遇,連雲港於2009年建設徐圩新區,將需要港口“大進大出”、又能為製造業提供豐富“工業糧食”的石化産業作為重點,不斷因地制宜延鏈強鏈。

  記者現場看到,遍佈徐圩新區的綜合管道隨着碼頭延伸入海5.3公里,可直接接收30萬噸級油輪靠泊卸油。“徐圩新區既有廣闊鹽田可以作為工業用地,又能建設配套港區,匹配産業需要,發展石化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徐圩新區投資促進局招商一局局長司廣智説。

  把天時、地利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還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新區建設如火如荼之時,時任連雲港市重大項目辦公室主任許彬山了解到,民營企業使用進口原油必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准,而國內已多年沒有企業獲批相關資質。

  “等米下鍋可不行。”許彬山帶領兩個團隊全程跟進項目進展。連夜撰寫報告,反復進行溝通,不斷修改方案……2021年11月,第一船進口原油進入罐區,意味着連雲港盛虹煉化項目正式投産。

2024年4月26日拍攝的江蘇省連雲港市徐圩新區盛宏石化産業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健民 攝)

  自2010年落子連雲港,盛虹控股集團總投資約2000億元,不斷向石化産業鏈高端延伸,成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EVA和POE兩種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産技術的企業。“有問題解決問題,有需求滿足需求,連雲港不僅擁有優越的硬條件,更有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軟環境。”盛虹控股集團石化板塊負責人白瑋説。

  龍頭帶動、科技撬動,産業延鏈成環。在盛虹石化、衛星化學、中化國際等龍頭項目牽引下,一條從油頭、氣頭、煤頭等多元原料發端的石化産業鏈,正向高端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等延伸,一個上下游循環、産業鏈連通的現代化石化産業已近閉環成鏈,園區內循環經濟産業關聯度超80%。

  在並不産油的連雲港,石化産業被確定為十大産業鏈之首,徐圩新區入選國家七大石化産業基地。連雲港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全市石化産業産值突破2000億元。

2023年1月31日,在江蘇省連雲港市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車間生産高性能碳纖維。新華社發(王春 攝)

  中復神鷹生産的高性能碳纖維助力C919等大國重器上天入海;斯爾邦石化與冰島碳循環利用公司合作,啟動國內首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制做光伏膜材料項目……創新鏈、産業鏈加速融合,2023年石化化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冶金和裝備製造等六大主導行業産值同比增長23.7%。

  不僅有因地制宜的堅定,更有無中生有的傳奇。1982年,孫飄揚與伴侶鐘慧娟,雙雙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在連雲港扎根。從仿製藥起步,以創新藥開路,幾十年後恒瑞、豪森醫藥橫空出世,共同躋身中國醫藥工業百強。

  以乙肝治愈為目標,正大天晴從“創倣結合”向“創新主導”轉變,持續為2030年全球消滅病毒性肝炎貢獻力量;康緣藥業深耕中醫藥,讓中成藥療效被現代臨床“看得清、説得明、聽得懂”;諾泰生物早在20年前就開始前瞻性布局多肽藥物,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帶去希望……

  在強手如林的長三角,“中華藥港”加速隆起。連雲港開發區醫藥産業2023年産值近480億元,40年增長約2400倍。從生産大山楂丸、紅藥水到研發創新藥、國際授權總交易金額超70億美元,連雲港藥企在“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中佔有四席,一類創新藥佔全國約十分之一。

  4月17日,在江蘇中科能源動力研究中心,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準備就緒,隨着一聲點火,燃燒室裏火光跳躍,技術人員緊盯屏幕,時刻關注溫度、壓力等性能數據。

  國家、江蘇省及連雲港市投入近30億元建設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攻堅大功率燃氣輪機這一“卡脖子”難題。“連雲港不能只盯蘇北,想要後發趕超必須對標國內外一流創新生態,以變革謀創新。”連雲港市科技局局長許東方説。

  以港興産,産興城旺。2023年,連雲港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13家,同比增長19.8%;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6%,提前三年完成“十四五”目標。

  暢游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的孔望山,一尊漢代圓雕大象造型古樸、踏蓮前行,吸引游人目光。就地取材、因材施工,簡單線條賦予頑石動感造型,古人智慧傳承千年。

  “發展新質生産力不能一哄而上,而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連雲港是一座從海洋走來的城市,我們將充分發揮地處長三角、鏈結全世界的區位優勢,向海為舵、産業為帆、科技為槳,奮力書寫新時代港城發展的産業傳奇。”連雲港市市長邢正軍説。

2024年3月28日拍攝的江蘇連雲港花果山櫻花大道櫻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健民 攝)

山海連雲 後發先至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氣質。不管是隱居&&山的吳承恩,還是寓居板浦的李汝珍,山海相擁的連雲港帶給他們無限遐想,最終成就了《西游記》《鏡花緣》等神奇浪漫的經典巨著。因海而生、枕海而進,為連雲港人注入攀山趕海的勇氣,也賦予這片土地神奇浪漫的氣質。

  住在連島景區的天際酒店,早晨敲窗欞叫醒你的可能是山間的孔雀,讓人驚嘆這裡的“田野氣”。夜宿花果山的詩人舒婷,不由感慨吳承恩“必是在這樣的天地精華積熠滿盈之際,戳筆為刃,剖開自己,迸出一隻驚世駭俗的石猴子來”,就連蘇東坡也留下“鬱鬱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的讚嘆,可見這裡的“神仙氣”。沙灘啤酒節、海灘音樂節,八方賓客在“煙火氣”裏體驗詩與遠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西游文化、絲路文化、海洋文化交相輝映的連雲港,充分挖掘打造高價值文旅特色節點,入圍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2023年,連雲港接待國內外游客4960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662億元,較2019年同比分別增長18.1%、12.6%,均創歷史新高。

  生活在這片充滿浪漫主義氣質的土地上,連雲港人敢於憧憬,勇於開拓,讓夢想不斷照進現實。

  豆葉一條蟲,長成“一條龍”。豆丹原本是蠶食大豆葉子的害蟲,卻被連雲港人“吃”成了一個10億元的産業。灌雲縣是著名的大豆之鄉,外人談之色變的大青蟲,卻是灌雲人眼中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綠色食品。

  從種豆得豆到種豆求蟲,灌雲已經形成豆丹養殖銷售、加工餐飲“一條龍”産業鏈。如今,豆丹養殖開啟“一豆雙收”新模式。“一季種夏大豆,再放養一定密度的豆丹卵,獲得適宜的豆丹産量,還能讓大豆不減産。目前,這種模式種植面積達2.5萬畝,並在外地推廣。”灌雲縣農業農村局作栽站站長伏廣成説。

  “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在連雲港也有新注解。6000余名東海人,説着基本的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常年在海外十多個國家“淘晶”,再把水晶原石運回東海縣集中加工和創意研發,如今每天有35萬件水晶製品通過快遞從東海銷往全球。2023年,東海水晶産業交易額突破400億元,電商網絡零售額增長15.6%,快遞發件量增長35%。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包括灌雲、東海在內,連雲港下轄的四個縣區曾都是省級貧困縣,卻蹚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贛榆區海頭鎮,平均每秒發出2.3件快遞,日活躍直播賬號6000余個,被稱為“海鮮電商直播第一鎮”;坐擁亞洲單體最大的雙孢菇生産基地,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精準控溫、控濕,灌南縣將雙孢菇生産周期從一年一茬變一年九茬……

2024年4月22日,連雲港市贛榆區下口漁港碼頭,漁民在直播推介帶魚産品。新華社發(耿玉和 攝)

  長風萬里勁,新程壯闊多。2009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視察連雲港,寄語當地幹部群眾:“孫悟空的故事如果説有現實版的寫照,應該就是我們連雲港在新的世紀後發先至,構建新亞歐大陸橋,完成我們新時代的‘西游記’。”

  連雲港人深刻認識到,“後發先至”既是高瞻遠矚,又是科學論斷,更飽含殷切期望。新時代的“後發先至”有全新內涵:既要速度,更重質量;既看總量,更重水平;既求全面,更重突破;既比數據,更重感受。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中蘊藏着連雲港發展的新定位和新路徑。

  ——激發藍色動能,矢志向海圖強。港口不捨晝夜助力貨運通江達海鏈結全球,港城深海網箱耕海牧漁築起“藍色糧倉”。近年來,連雲港潛心培育海洋産業,全省首家海洋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驗收,南極磷蝦産業園可年産600噸磷蝦油;中復連眾複合材料産業園可年産800套海上風電葉片,最長123米葉片助力遠海風能開發;搭建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等海洋科研&&,打造“藍色”增長極……

  ——激活生態産能,開闢發展空間。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治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最高峰時灌雲、灌南兩縣聚集了200多家化工企業,雖然貢獻了當地一半GDP,卻一度導致褐紅的污水從灌河口入海,如同流血的傷口。刮骨療毒、鐵腕治污,當地全面整治“小化工”,消失多年的偽虎鯨、四鰓鱸魚等標誌性物種又回來了。為環境減負贏得發展增量,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環評報告在生態環境部順利獲批,在能源、生態、産業的三重驅動之下,連雲港重塑發展新動能。

  ——激揚幹部潛能,求解“無解之解”。針對“縣域經濟不強、有效投資不足、發展環境不優、工作幹勁不足”,連雲港人曾為自己把脈並開出藥方:強化“凡事皆有解、遇事敢擔當”的有解思維,把企業的“問題清單”變為政府的“履職清單”。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連雲港不斷提升“一件事一次辦”服務水平,加快推進“不對應”審批改革,打造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的政務服務;在省內率先開展“綜合查一次”監管執法改革,加快構建“無事不擾、無所不在”的監管執法體系。

  2023年,連雲港GDP以兩位數增速在長三角乃至東部地區排名第一,高質量發展“後發先至”其勢漸成、其時將至。水晶的形成,需要經過高溫高壓和漫長時間的淬煉。擁有“水晶之都”之稱的連雲港,歷經時代風雲洗禮,猶如璀璨水晶,鑲嵌在黃海之濱、山海之間。

  “後發先至既是一份期望,更是一種鞭策。”連雲港市委書記馬士光説,連雲港將拿出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努力建設展現中國氣派、江蘇高度的雙向開放門戶,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連雲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