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顏值變産值,“雞肋”成“香餑餑”——

  老梨園煥發新“錢景”

  芳菲四月,繁花似錦。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的千畝梨園迎來一年中最佳觀賞季,吸引了不少遊客。曾經,這片梨園因品種老、效益低,梨農連年虧損,梨果種植成了“雞肋”。當地邀請園藝果蔬專家制定生産栽培技術規程,引入新品種、新技術,推進品牌化提升,老梨園煥發新“錢景”。

  科學種植,梨果價格翻三倍

  走進東海社區千畝優質梨基地,只見連片的梨樹整齊排列,一眼望不到頭,果農季小兵正駕駛著打藥機,給梨樹噴施藥水。“我們正準備疏果,再過三個月,最早的‘翠冠’梨、‘蘇翠1號’就能上市了,一畝地能賣一萬五,價格是以前的三倍多!”季小兵滿臉期待。

  曾經,東海社區這片老梨園品種老口感差、配套設施落後,梨果乏人問津,不少梨農生出了砍樹的念頭。正在村裏為此發愁時,農業部門舉辦的培訓班送來了“翠冠梨”這一早熟品種。“當時我很心動,先後前往浙江、南京等地學習。”東海社區千畝優質梨基地負責人繆純芳説,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梨産業技術研發中心專家的建議下,他們引進了蘇翠1號、翠玉、翠冠、豐水、秋月、新高等6個新品種梨樹。

  引進新品種,那原有的300畝老品種必然要淘汰,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繆純芳費盡了心思。“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在原先的梨樹上通過高枝嫁接的方式更換新品種,兩年就能挂果,而新栽的果樹第四年才能挂果,農戶能提前兩年有收成。”繆純芳説,為了管理梨園,她建立了如東金沙灘果蔬專業合作社,定期邀請省市縣農技專家為果農進行培訓,讓梨農盡快掌握科學的種植方式。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實現了基地生産統一品種、統一用藥、統一施肥、統一修剪、統一檢測“五個統一”,從果品種植到生産銷售,全程把控品質。

  互聯網+,梨農觸網嘗甜頭

  經過品種改良、科學種植、統一管理,基地裏的梨樹不僅産量高、果形美,口感也更加細膩清甜,受到了上海、蘇州及本地消費者的青睞,合作社還注冊了“金沙翠”牌果品梨商標。但繆純芳還不滿足,覺得傳統的銷售模式限制了梨樹的畝均收益。“現在電商行業熱度很高,我就想打通網絡銷售途徑,打響我們的品牌。”

  “一開始,我們在微信朋友圈推廣,雖然有點效果,但非常有限,更多的還是熟人購買。”繆純芳説,在朋友的牽線搭橋下,她與中國郵政合作,通過郵政網絡銷售。新品梨一上市,就在郵樂網上線,最高峰時線上交易達10萬斤,不僅拓寬了銷路,還為果農帶來了高效益。

  “20年前,我種的黃花梨拉到批發市場去,賣五毛錢一斤都沒人要,只能爛掉。我回來就想砍樹,多虧了繆書記攔著,現在我的梨有合作社幫忙銷售,一畝地能賺一萬塊。”李紅就是“觸網”嘗到甜頭的梨農之一,他回憶起當年梨賣不出去的場景,記憶猶新。年逾六旬的李紅對互聯網一竅不通,但有了合作社的幫忙,梨再也不用愁銷路了,因為效益高、銷路好,近些年,李紅還增種了幾畝梨樹,目前承包了近30畝梨園。

  以梨為媒,農旅融合天地寬

  梨果品質、産量得到了提高,銷路也拓寬後,繆純芳又開始謀劃農旅融合。“千畝梨花一齊盛放的場面非常美,我想把這份美麗變成老百姓的收益。”繆純芳説,目前他們正在申請建設觀景臺,建成後在高處俯瞰千畝梨園,畫面會非常壯觀。

  進入四月,千畝梨園的梨花競相綻放,果農們搶抓農時疏花授粉,遊客們或漫步花海,或拍照留念,這份獨有的“春日限定”讓人流連忘返。“在朋友圈看到這裏有梨園,覺得非常漂亮,就趁著周末天氣好,帶著孩子來踏青拍照。”市民王女士從掘港街道慕名而來,盡興而歸,“等梨熟了打算再來一次,體驗採摘的樂趣。”

  “目前來梨園的人以南通本地人為主,也有不少學校在這裏春遊,小記者開展研學活動。”繆純芳説,“梨園周邊的基礎設施還有所欠缺,目前正在推進中。”東海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通過“農業+觀光”模式,在每年梨花盛開季節舉辦梨花節,開辟賞花專線,進一步打響梨園知名度;在夏秋梨子陸續成熟時,推出親子採摘活動。“讓梨園一年三季都有遊客前來賞花、採摘,成為遊客青睞、村民受益、鄉村增色的‘綠色産業’。”(唐佳美 盧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