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土地碎片化和産業升級難題,核心在于加快推進低效、低端、低質的工業園區提質增效,盤活存量土地,拓展發展空間。近年來,江陰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持續推動土地集約、園區集聚、産業集群發展,為制造強市建設拓空間、調結構、增效益。近日,江蘇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公布,江陰市申報的案例《啃下工改“硬骨頭” 蹚出産業轉型升級改造“新路子”》成功獲評。

  昨天上午,在首芯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項目施工現場,塔吊起落、機器轟鳴,3棟廠房建築已拔地而起,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對廠房進行內部施工,推動項目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實景轉變。江蘇首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順利介紹,該項目去年10月開工、12月底便實現主體結構封頂,“預計到今年7月底,項目將完成消防設施竣工和驗收,到8月底便能進行設備搬入。這樣,該項目有望在一年內實現開工、竣工、投産,跑出項目建設的‘江陰速度’。”

  首芯半導體項目所在地是高新區重點打造的微電子産業園,而在幾年前,這塊區域還遍布著諸多低效用地企業。滄海桑田式的發展嬗變,緣于江陰的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如今,身處該産業園,撲面而來的是火熱的新項目建設場景,傾聽到的是江陰這座城市不斷拔節生長的發展強音。據了解,微電子産業園總體規劃用地5500畝,分三期實施,將打造集研發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裝備和材料于一體的積體電路全産業鏈專業園區。

  “微電子産業園內已集聚了長電科技、盛合晶微等國際知名龍頭企業,招引建設了昕感科技、德龍鐳射等5個江蘇省重大産業項目,以及法國液化空氣、聖邦微、首芯科技等一批産業鏈優質項目。”高新區招商局局長陳勇奇向記者描繪了一幅産業園的發展藍圖。未來,高新區將重點發展晶片設計、特色晶圓制造等5大板塊,打造千億級積體電路産業集群,為推動江陰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芯”力量。

  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江陰曾有200個各類園區,它們布局散、隱患多、效益低、利益雜,成為制約高品質發展的“瓶頸”之一。2021年,江陰打響了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大會戰,提出“騰出發展空間,解決要素緊缺問題;提升畝均貢獻,提高經濟發展質效;推動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化産業體係”的工改目標,力爭改出一片新天地、再造一個新江陰。近3年時間裏,江陰通過定規劃、籌資金、出政策、騰空間、建機制,累計騰退提升土地3.14萬畝,形成可用産業用地1.44萬畝,包括集中連片超千畝地塊5個。

  騰出的産業用地則與一個個現代化産業園、優質項目實現了無縫銜接。圍繞“345”現代産業集群發展,江陰通過工改形成了全市工業園區總體空間布局,將此前的200個園區規劃為“20+10+X”的整體布局,即20個重點産業園區、10個特色産業園區、X個過渡工業園區,堅持“一園一品、差異發展”,逐一明確園區産業定位。微電子産業園、新能源産業園等一批特色鮮明、産城融合、配套完善、管理有序的主題産業園紛紛破土動工、茁壯成長,正成為江陰的科技創新核、生態功能區,加速培育新質生産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工改過程中,江陰探索建立了支援工改的係列政策、支撐要素保障的各項措施,形成了推進工改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目前,江陰騰退形成的産業用地中,已有8800畝用于項目建設,落地9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840億元。

  工改雖難,幹則必成。市工改辦專職副主任李奕表示,市工改辦將以工改獲評江蘇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為動力,圍繞可用地塊騰退及重點地塊清障,繼續一著不讓推進工改拆遷,多措並舉鼓勵社會各方參與工改,搶抓省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建設和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機遇,力求在政策支援上取得新突破,為全市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更多産業發展空間,確保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與産業轉型升級同頻共振、同步提速。(許晨威 王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