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4月20日,“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報道調研行走進位於蘇州市吳江區的江南古鎮同裏。古宅深巷裏,吳儂軟語,春茶飄香;旖旎碧波上,遊船穿梭,櫓聲欸乃;古戲&上,錫劇摺子戲吸引中外游客駐足觀看。
作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裏鎮已有1000多年歷史,以“小橋、流水、人家”的神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莫道園林小,佳景知多少。退思園是同裏的核心景觀,為晚清私家園林建築的經典之作,已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産。”站在水香榭旁,蘇州同裏國際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閏娓娓道來退思園的歷史。退思園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整體布局雋巧適度,簡樸淡雅。園以池為中心,亭&樓閣軒榭,假山曲橋回廊,或貼水而建,或直接建於水面之上。整座園林猶如漂浮於水上,被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譽為“貼水園林”。
江南水鄉文化景觀千年傳承的活態樣本在眼前打開。歲寒居、水香榭、退思草堂、眠雲亭……經過漫長的歲月,如今的退思園中,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在退思園的修繕和保護中,我們堅持以歷史資料為藍本,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構件,使用原工藝,讓一屋一瓦、一草一木都能保存歷史信息。”薛閏説。
如今,54公頃的同裏歷史鎮區擁有不可移動文物115處,包括世界文化遺産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如何保護好文化遺産,曾是擺在吳江區文保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我們注重新舊融合,合理利用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維護古鎮風貌的多樣性,完整詮釋同裏發展脈絡。”吳江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周春華説,他們近兩年轉變思路,從對文物建築的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對破損較嚴重的古建築進行三維掃描數字化建檔,為後續保護傳承提供數字化支撐。同時,合理利用古建築,使其煥發新生活力。位於同裏古鎮富觀街48號的經笥堂是一處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如今變身為同裏自營服務品牌“同小鯉”的文創空間,成為年輕人來到同裏必訪的打卡地。
依水成街、環水設市、傍水成園。同裏也是一座“生活着的古鎮”,目前有約4500戶、1萬多人生活在歷史鎮區內。蘇州市吳江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規劃科科長張進軍&&,近年來,同裏充分尊重居民需求,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利用“智慧同裏”工程,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支撐,提升了古鎮精細化管理水平,保持了古鎮的煙火氣息,讓江南水鄉生活圖景更加靈動鮮活。正如我國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所説:“同裏在老鎮區改造、新鎮區發展以及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與修繕工作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讓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旅游事業都處於健康發展狀態,在中國古城鎮保護髮展中打造了一個示範。”
好的城市既有空間的整體性,又有時間的連續性。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與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蘇州“整體保護”的前瞻思路和生動實踐值得探究。
評彈旖旎,少女簪花而游,穿過宋代的苑橋,從時光深處款款走來。歷史與當下、人文與經濟交相輝映的“平江圖”在眼前鋪展。這裡是蘇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街區現存的整體布局與宋代《平江圖》基本一致,“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穿越800餘年煙火延續至今。
“蘇而新”,道出蘇州城市的“雙面繡”氣質。2020年,姑蘇區首創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對54個街坊、14.2平方公里內的房屋、古井、古樹、橋梁等每一個“細胞”,進行全面、深入地畫像;同時推進“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工程”,將文物建築一比一複製到“雲端”,實現文物建築的“數字孿生”。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告訴記者,區古保委正提煉形成名城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方法論與操作模式,“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是“姑蘇樣本”的一大亮點。
截至目前,“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累計完成古城27個街坊信息採集以及20處文保單位數字化保護,形成推薦歷史建築201處,研究歷史院落案例157個,新發現古井、古樹、門樓等各類保護要素2884處。“‘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有助於摸清古城資源家底,甄選保護對象,為規劃編制、保護更新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支撐。”王永法説。
龍年新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日均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8000戶原住民則悅享“15分鐘生活圈”。“全域旅游”和“蘇式居住”並行不悖,“生活在這裡很有福氣”道出了人們心頭的共識。
在平江路上的羿唐絲綢店,老闆周欣笑着展示店裏走俏的一款絲巾。“這條絲巾融合了虎丘塔、拙政園、平江路、滄浪亭、留園太湖石等多種圖案元素。”店裏另一套熱銷的國禮系列,則是贈送給迪拜公主、德國總理和威尼斯市長的同款禮物。一條承載着蘇州千年文化積澱的絲巾,猶如“絲路”一般,將世界溫柔相連。
“激活”,是蘇州古城保護傳承的關鍵詞。文化遺産如何活出精彩模樣?在蘇州,眾多園林古宅都在努力尋找與之契合的當代功能。2023年12月21日,潘祖蔭故居獲評202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獎優秀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潘祖蔭故居的活化利用已成為蘇式典範。
步入潘祖蔭故居·探花府,由蘇州文旅集團1:1複製的大盂鼎、大克鼎陳列在“文旅會客廳”中,兩座寶鼎包含了“問鼎江南”的美好寓意,也是對潘祖蔭收藏國寶、潘達於保鼎獻鼎的紀念與銘記。如今,這座建於清代的潘祖蔭故居化身精品酒店、主題書房,定位為“傳統蘇式生活的活化見證”。園林文化浸潤現代美學,人文情懷融入星級服務,老宅賡續了文脈,也迎來了新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裏傳承好。姑蘇區滄浪街道道前社區黨委書記沈敏敏説,“百步之內,必有芳草”的文化自信,激勵更多居民加入到“自主更新”的隊伍中來。“他們有的請來專業的建築設計公司,有的找到‘香山幫’的傳人,他們把對古城的認同感、自豪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為家園而奔走的努力。”
“我們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2500多年的蘇州古城,在前行中刻畫了時光的履痕,留下了她的根脈所繫、靈魂所在。(於鋒 馮圓芳 秦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