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區北濱江景觀帶通呂運河兩側的堤頂路建設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一幅流水潺潺、綠意盎然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煥然一新的橋下空間也將展現在市民面前。

  近年來,我市充分挖掘區域內高架橋、跨線橋、跨水橋等橋下可利用空間,推動城市小微空間品質利用,“沉睡已久”的閒置空間正在逐個被“喚醒”並連點成線、功能互補,成為兒童遊憩、老人康養、體育健身、停車服務的高品質公共空間。

  連點成線、功能互補

  讓灰色空間煥活力

  昨日,在市區濱江大橋下,施工人員正在雕塑景墻,這裏將記錄北濱江及任港河四區十二景。

  “目前通呂運河兩岸景觀帶正在進行最後配套收尾及相關苗木養護工作。整個項目預計將在今年六月全面竣工。”中建八局南通北濱江景觀帶項目技術主管錢曉翔告訴記者。而在濱江大橋不遠處,籃球場、小遊園、步道棧橋等設施應有盡有,這裏成了附近居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橋下空間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利用與改造成為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一環。“橋梁的基本功能和價值是疏導交通,體量較大的高架橋在城市中像一條巨龍,投下了長長的陰影,給人以空間昏暗、封閉、噪聲大等普遍印象,橋下空間幾乎成為‘灰色空間’。”

  近年來,我市相關部門對市區高架和橋梁開展地毯式排查,發現不少橋下存在私搭亂建、違規堆料、停車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市政設施處、城管、街道、社區、國企等各方力量共同行動,充分挖掘市區高架橋、跨線橋、跨水橋等橋下可利用空間,制定“一橋一策”整改方案,為市民群眾打造休閒、運動、停車、娛樂,樂享生活的城市空間。華設設計集團南通分院院長魏東海告訴記者,南通的橋下空間正在積極變身,成為交通美化城市、便民利民的新亮點。

  長效管理、規范運營

  建得好更要用得好

  春暖花開的季節,北城大橋下綠化養護單位正在逐一修剪廣場內的常綠樹,他們還將為道路沿線布置一串紅等色彩繽紛的草花。

  北城大橋位于崇川區北大街與通呂運河交叉處,周邊有遊樂園、商業綜合體、居住區等,停車壓力較大。而近日記者在橋下看到,原本雜亂的空間煥然一新,鋪設了地面磚、畫好了停車線,可供50輛車停放,周邊的綠化也進行了提檔升級。

  近年來,市城管部門會同市市政部門和市城建集團,對市區“兩河兩岸”部分橋下空間全面梳理排查,對具備停車條件的橋下空間實施改造。這些停車場設置了出入口無人值守道閘、活動式限高桿、車擋,並在橋墩處增設了警示標識。還配置了滅火設施、視頻監控設施,加強了橋下空間的消防及安全管理。

  記者了解到,四座橋下停車場還推出了優惠停車政策,城閘大橋和靜海大橋南岸停車場一天停車費封頂價5元,其余封頂10元;如果有長期停放需求的市民還可以購買月卡,每月100元,這些優惠活動進一步降低周邊市民停車成本,讓市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一橋一策、按需改造

  改到居民心坎上

  沿著通呂運河岸一路走來,隔不遠就穿過一個精心設計的橋下空間。在北城大橋下,人們或閒坐聊天,或運動健身,愜意地享受著城市裏的親水之樂。

  “‘兩河兩岸’城閘大橋、北城大橋、靜海大橋、觀陽橋四座橋下停車場改造建設,根據每座橋梁的特點和周邊環境,與周邊公園綠地相結合,制定個性化的改造方案,使橋下空間改造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形成獨特的城市景觀。”城建集團總經理朱峭嶸介紹,橋下空間改造同時融入文化元素,使市民在享受便民設施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底蘊。

  “橋下空間改造不能一刀切,居民的需求也不同。”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衛認為,應該因地制宜、“一橋一策”,尤其注重徵求周邊居民意見,邀請專家走訪調研,確保改造方向與居民需求相一致。橋下空間利用提升應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兼顧美學、人文、藝術色彩。

  魏東海則建議,可從每座橋梁周邊區域建設和市民需求出發,通過完善慢行係統、增加休憩活動場所、增添文化元素等措施,提高橋下公共空間利用水準,將橋下空間由城市“灰色空間”轉變為“活力空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蔣嬌嬌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