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記者走進南通創新區紫瑯科技城,春日煦暖中處處涌動著創新創業的激情。

  “北大光電院成立以來,已累計承擔國家級項目7項、省市級項目20項,8個具有産業化方向的研究室落地轉化……”

  “感知院已累計申請專利207件,其中發明專利114件,累計授權專利76件……”

  “以數據治理、區塊鏈技術為特色的紙貴科技,已自主研發多款應用産品,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近400項,其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平臺Z-Ledger被工信部評選為‘中國區塊鏈十佳底層技術平臺’……”

  以上一連串的創新數據和成果,只是南通創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縮影。本月初,市委書記吳新明在創新區調研時強調,要落實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重大要求。創新區的新質生産力,“新”在何處?又將如何“上新”?

  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

  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品質發展的迫切要求。南通創新區加快集聚創新資源、堅持人才引領、做優做強創新平臺,打造科創強引擎,以創新驅動力賦能新質生産力。

  “我們研發的活細胞全景超分辨顯微技術,首次讓科學家觀測到活細胞內真實的三維全景超分辨率圖像,被評為‘2022年中國十大光學産業技術’,可同時觀測線粒體、脂滴、溶酶體、內質網、細胞膜等八種以上細胞器。”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稱“北大光電院”)高分辨顯微成像研究室陳飛博士介紹,北大光電院下設八個技術研發中心,主攻“光電”方向項目研發。“活細胞全景超分辨顯微鏡”從研發到生産、銷售歷時兩年多,于2023年6月邁向科研市場,目前在國內外已完成4單合同的簽署。

  “鈣鈦礦光伏電池整體厚度為5μm,僅有一般頭髮絲的二十分之一厚;單位面積重量僅為普通剛性電池的千分之一左右,單位重量可以提供的能量是傳統硅基太陽能電池800倍以上,非常契合對載重量十分敏感的空間應用場景。”在北大光電院的能源光電子研究室,研究員沙銳對著視頻向記者介紹又一“高精尖”展品——超輕質柔性鈣鈦礦光伏電池,它的精細程度讓現場人員讚嘆。“研發工作仍在進行中,目前我們已將襯底尺寸面積擴展至25cm2,下一階段我們要設法制備大于40cm2(有效面積)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並進一步提升發電效率,後續希望將該技術應用整合至無人機等領域。”沙銳説。

  以“鏈”聚勢,搶佔新賽道

  為了進一步提升産業和研發機構聚集度,近年來,創新區聚焦“光電網材”四大主導産業,大力引進高能級科創企業,做好“強鏈補鏈延鏈”大文章。

  園區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趨勢布局創新鏈,圍繞數據採集、存儲、清洗、分析、應用及安全分析、銷售服務等環節進行改造提升,通過精準招商,目前串“鏈”了上下遊103家企業,包括中天互聯、紙貴科技、京希科技等,共同形成了“數字産業網”産業集群。

  在採訪中,記者常聽到一句話——“上下樓有時就是上下遊”。園區內不少數字産業企業都是通過政府部門牽線搭橋,由陌生到相識,由相識到相熟,先做鄰居,再做合作夥伴。“從單一産品到成鏈發展,從單個企業到産業集群,企業間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梯度培育體係,園區再通過精準的政策引導,推動‘數字産業網’産業體係不斷拓展。”招商負責人介紹。

  做好補鏈,還要精準突破産業堵點、中斷點,面向産業鏈上下遊重點環節強化科技攻關,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內生性增長。在南通創新區,光通行業的南裏臺聯合聯格、光顯印、微墨等23家企業,共同形成了“光電子+新能源”領域的上下遊産業鏈,目前該産業鏈還在積極進行補充。

  有影響力的“鏈主”企業,在發揮引領支撐作用的同時,往往也會起到“補鏈”的聚合帶動效應。江蘇海倉工程科技和瀚辰精英海洋工程(江蘇)入駐創新區後,利用自身人脈資源牽線搭橋,陸續將摩德克、力冠船舶、天作船舶、高凱船舶(GK國際)等多家相關配套産業企業引進創新區,不斷擴大船舶海工企業鏈“朋友圈”。其中,今年一季度簽約入駐的高凱船舶,補上了船舶海工産業鏈設計服務的重要一環。

  做好延鏈,必須積極運用創新思維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産業迭代與創新,推動生産方式、産業組織模式變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壯大新興産業。“智慧建築”是創新區科創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智慧建築”已經連結了中鐵設計院、同綻、智聚智慧、藍茵、中車等上下遊企業43家。“通過延鏈布局,南通建築在很大程度夯實了領域競爭優勢,從單打獨鬥到聯合作戰,讓我們在參與大項目競爭中有了更多勝算。”中鐵設計院相關負責人説。

  以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或聯合攻堅為目標,南通創新區通過精準招商,串珠成“鏈”,串“鏈”成網。目前,企業集群聚合態勢已初步形成,帶動了一批産業鏈上下遊企業聯合創新,有力促進産業素質整體躍升。

  成果轉化,提高競爭力

  “創新,始終是我們的重要支撐與引領。”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長劉銀年認為,只有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完善現代化産業體係,才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把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重要著力點,通過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加速融合,打造具有競爭力、差異化的産品矩陣,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近期,感知院在國際和國內競標中成功承接了某高光譜商業航太項目和星載定標項目,在高光譜遙感數據應用發展上開啟了新的起點。

  “感知院已經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並實現了轉化應用。比如,突破了高精密凸面閃耀光柵‘卡脖子’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獲在軌成功驗證和應用;突破了衛星載荷數字孿生技術,在國家級‘數智’項目中搭建了數字孿生場景,完成了高光譜載荷數字樣機開發。”感知院副院長羅霄介紹。

  自2021年開展業務以來,該院已在微納光學器件、冷鏈組件、高端光譜遙感儀器/係統、遙感數據處理等方面累計簽訂合同70余項,合同額達1.11億元。感知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加快業務拓展、成果轉化的同時,他們與創新區、省産研院共建新型專業研究所,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多元投入、團隊控股”的新型機構運作模式,進一步強化産業導向、激發市場活力,努力走出一條“商業衛星早上天、遙感技術真落地、光電産業高成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創新是基因,産業是優勢,轉化是核心競爭力、終極競爭力。面對著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機遇,創新區正在高品質發展的路上一一破題。 (夏照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