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通市通州區“準薄弱村”一年摘帽超七成
基層黨建“根深” 集體經濟“葉茂”
這個春天,南通市通州區老木廠村村民多了份期待——一直在鄰村借房“蝸居”的村黨群服務中心,計劃5月份搬入在本村新蓋的3層小樓。
去年,老木廠村集體經濟收入由60萬元增至115萬元,有了錢,村裏第一件事就是把服務群眾的陣地建起來。通州44個集體經濟收入不足75萬元的村中,去年有33個摘帽“準薄弱村”,減幅達75%。
“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着力破解鄉村振興發展難題,打一場村集體經濟收入翻番的攻堅戰。”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區委書記張建華説,以基層黨建“深根工程”為抓手,實施“黨建強村、雙百倍增”計劃,力爭到2025年,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突破百萬元,達100萬元、200萬元以上村的數量比2022年翻一番,可持續性收入佔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比重提高至90%。
三級書記共抓集體經濟
老木廠村位於五接鎮,是一個純農業村。村裏有大小老闆三四十人,但集體經濟上不去,村黨群服務中心建不起來,村“兩委”只能到五六公里外的鄰村,借兩層老舊樓房辦公。
“群眾辦事不方便,幹部‘心氣’也不足。”去年初,老木廠村迎來駐村第一書記朱鴻霞,她將村集體增收作為當務之急,通過承接鎮公益性物業管理、流轉2000畝耕地整體發包等可持續性項目開源,讓村營收入一年增長超九成。
“民富而村弱”,是通州不少村莊的共同苦惱。為集體經濟發展鍛強“主心骨”,去年3月,通州按“區級統籌、鎮級主抓、村級主體”原則,將“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區鎮村三級聯動“書記項目”,開展“黨建領航、鎮村奪旗”專項行動,進行月賽、季考、年評比。
力量在一線集聚,資源向基層下沉。針對集體經濟排名後30%的村,通州通過區鎮聯動選派第一書記、銀行選派金融顧問、國企選派發展顧問、機關選派政策顧問的方式,組建14個“興村工作團”,64名第一書記脫産駐村,55名興村顧問定點服務,集體經濟“造血能力”有效提升。
集體經濟起步,往往難在獲得“第一桶金”,通州一批區屬國企領到“任務書”。在十總鎮二爻社區,智能連棟玻璃溫室內,鮮紅的番茄正靜候採摘。“零售價20元一斤,一天發貨三四千斤。”社區黨總支書記曹秀春介紹,1700萬元的智能玻璃溫室項目由南通圓宏集團投資建設,社區以土地入股,配套建有果蔬恒溫庫,每年可增收40多萬元。目前,通州已有21個村從“村企聯建”項目獲益,村均每年增收14萬元。
一村一策探索強村路徑
金新街道華山社區可謂“既富又窮”。富的是,社區土地全部被徵用,銀行存款有830多萬元;窮的是,缺少可持續“財源”,去年集體經濟收入僅有68萬元。
沒有地,增收“文章”怎麼做?該社區第一書記王一祎發現,社區裏有各類企業130家,勞務需求旺盛,於是探索成立通州首家村級全資勞務公司。經過逐一上門與企業洽談,在街道支持下,勞務用工人數已達220多人,在手崗位需求還有100多個。“我們力爭勞務用工人數達500人,如果能實現,勞務公司每年可為社區增收超百萬元。”王一祎説。
單個村資源少、力量弱,多村聯合可以辦大事。這幾天,南通空港産業園捷碩電子商務地塊項目資産整體收購手續正在辦理中,收購方是附近8個村(社區)共同出資3000萬元成立的“強村公司”。興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吳楊介紹,發揮緊鄰南通機場的區位優勢,街道牽頭8個村合力收購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的閒置資産,已和多家企業達成保底協議,預計運營後年租金收益可達280萬元。
村莊基礎稟賦不同、發展條件各異,通州以“黨建強村”集聚力量和資源,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抓突破:川姜鎮啟江村依託靠近全國最大家紡市場的地利,“直播經濟”發展紅火;五接鎮開沙村以長江為媒,攜手滬蘇兩地8個島10個村,打造“江島四季”農文旅黨建聯盟,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劉橋鎮蔣一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村集體領辦農業合作社,既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又累計為集體增收200多萬元。
通州區委組織部梳理總結各基層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真招實招,已編印兩期“強村新策”,形成資産經營型、資源盤活型、直播經濟型、村企聯建型等多種模式的案例庫,供全區鄉村參考借鑒。
村幹部拿到了“年終獎”
3月中旬,通州區一季度村(社區)黨組織“頭雁爭鋒”競賽開賽,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紛紛走上擂&,聚焦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和基層治理,談思路、亮舉措、曬實績。
築牢強村一線戰鬥堡壘,通州着力抓“頭雁”,先後開展2輪村黨組織書記常態化綜合研判,劃分“優秀、稱職、較弱、不稱職”4檔評價,35名不適宜人選退出崗位,全區聯動調整、選優配強88人。實施“吳江—通州共培共育計劃”,分4期組織207名村黨組織書記赴吳江輪訓,選派46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到吳江跟崗培育,開闊眼界思路、提升能力素質。
春節前,十總鎮27名村幹部喜領“年終獎”,19名村幹部獲崗位晉級提檔專項激勵。在不斷健全村幹部專業化管理、推動基本報酬增長的基礎上,通州探索建立村幹部獎勵報酬、崗位定級與集體增收、資産增值“雙挂雙增”機制,以年度村營增收額的20%作為標準落實專項獎勵,對村經營性收入凈增長排名前20的村共167名村幹部專業化管理晉一檔,激勵覆蓋面達40%。
“‘黨建強村、雙百倍增’實施一年,通州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夯實、動力在激活。”通州區委組織部負責同志説,去年,全區20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達2.64億元,村均128萬元,同比增長6.9%,其中可持續性收入2.31億元,提高19個百分點。100萬元村、200萬元及以上村分別增加29個、7個。
村黨組織有“家底”為群眾辦事,能夠更好凝人心、聚合力。去年,老木廠村在3條村級道路啟動實施亮化工程。群眾看在眼裏,自發籌資近30萬元,將其餘12條村級道路全部亮化。曾經各項工作“吊車尾”的老木廠村,成為通州為數不多的全域道路亮化的純農業村。(王世停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