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田,卻不産一粒糧;有水,卻不養一條魚

  這100畝地,特別在哪?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各地播種忙。無錫南部的濱湖區山水城涉農社區裕新自然村境內,一片緊挨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的100畝土地上,也是一片忙碌景象。但這片看似與一般農田無異的土地又有其特別之處:有農田,卻不産一粒糧食;有魚塘,卻不養一條魚;有大片的草坪,卻一平方米的草也不出售。

  近日,記者走進這片名為“北鬥精準農業無人種植農場”的土地時,就像走進了一個大型農業機械集中地,大小機器嗡嗡作響,遠處有2米高的拖拉機在來回穿梭,進行耙地、平地作業;近處草坡上有數十臺剛剛高過腳面的小型除草機,在進行電池續航測試;周邊的水塘、水渠邊,則靜靜矗立著一排山體形變監測儀。

  這片呈長方形的土地,雖然不大,卻精細劃分成了農田區、草坪區、魚塘區和滑坡區等多個區域,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機械在進行精準“作業”:拖拉機每耙過一片區域,現場都有人在測試土地的平整度和均勻度,這臺搭載了北鬥農機自動駕駛儀的拖拉機,不但可以提前設置作業路線,還能進行精準路徑規劃和障礙物識別;割草機每爬一次山坡,割草量和電量消耗同時也會被記錄下來;山體形變監測儀雖然不動,但其頂端的GNSS監測站和北鬥高精度定位裝置卻可以隨時精準捕捉到2毫米以內的位移變化。

  這片特殊的土地,其實是無錫卡爾曼導航技術有限公司開辟的現代農業智能裝備試驗基地。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將高精度衛星導航、慣性導航、視覺導航以及鐳射雷達等技術手段進行深度融合,主要産品包括農田機械、園林機械和漁業機械等各類現代農業智能裝備,不少産品還是細分市場制造領域的“隱形冠軍”。2023年,企業年産值近4億元,其中農田機械産值佔比超過一半。

  無錫卡爾曼導航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飛告訴記者,這片100畝的土地其實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研發基地,各類智能裝備在這裏試驗合格後,就會逐步進入量産階段,加速實現創新科技成果的産業轉化。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公司在國內農機市場的佔比已超過20%。

  3月25日,在第十五屆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卡爾曼榮獲“産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一等獎。該獎項是由科技部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于2009年批準設立的第一個産學研合作方面的全國性獎項,也是面向産學研界協同創新的最高榮譽獎。

  採訪當天中午,卡爾曼研發中心北鬥智慧農機雲平臺定位圖顯示,春耕時節,國內除了青海、西藏兩地,其他地區都有卡爾曼裝備的農機線上作業,總數超過了6萬臺。吳飛説,研發中心對這些在用裝備實現遠端實時監控,通過前後路徑的實時互動構建起動態監測、實時預警、線上處置的閉環運作體係。

  智慧農機來助力,農業發展增活力。據統計,卡爾曼各類農業智能化裝備累計作業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産品和服務覆蓋國內80%的地區,為各地糧食穩産增産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以黑龍江859農場2023年的數據為例,在利用卡爾曼智慧農機協同作業後,農業生産的人力需求減少了20%,土地有效利用率從80%提高到了95%,畝均增産6%。在全面提高農業生産精細化程度的同時,真正實現了農業生産的降本增産、提質增效。(邵旭根 徐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