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近年來,鹽城市亭湖區以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為抓手,從青年發展和人才成長實際出發,突出&&載體、發展環境、成長機制“三管齊下”,全力創塑“亭·好青春”品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亭湖實踐匯聚人才力量。
構建科創&& 集聚青年人才
近期剛入駐亭湖區數字科技創新園的鹽城異數科技有限公司舉行了搬家儀式。“很期待能和園區一起,共同打造數字經濟信息服務&&,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和大學生創業項目集聚於此。”公司相關負責人説。

據介紹,亭湖區數字科技創新園錨定“打造鹽城數字化創新引領高地”目標,積極開展數字化産業項目招引和企業孵化創新。自2023年9月運營以來,園區已舉辦各類活動10余場次,對接洽談項目300余家,完成入駐企業41家,已逐步成為青年和人才創新創業的樂土。
“創業孵化服務是園區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園區積極為青年和人才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在人力資源、經營管理等方面提供諮詢,適時開展商業計劃書撰寫、融資技巧等創業培訓活動,提高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創業能力和商業素養,幫助這些企業在早期階段穩定發展。”數字科技創新園運營經理蘇凡博説。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戰略支撐,而發展&&和就業機會是城市吸引人才的首要前提。近年來,亭湖區在做優載體上持續發力,不斷提升清華大學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等科創&&能級,推動鹽城環保科技城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國家級孵化器,靈活推進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載體建設,加力支持數字科技創新園等&&建設,舉辦人才科技峰會、“逐夢亭湖·智創未來”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全面增強對青年和人才的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優化創業環境 厚植發展沃土
位於亭湖區南洋鎮的江蘇豐溢良之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溢良之泉公司”)倉儲廠房內,機器轟鳴、人員忙碌。一袋袋留有餘溫的大米從碾米機輸送出來,隨即便被裝袋封口,準備運往區內外各大超市、直銷窗口供市民們選購。

豐溢良之泉公司由“新農人”孫靖宇於2010年11月組建成立,目前已擁有國內先進的萬噸優質大米生産線,同時銷往上海、南京、昆山等地。“作為亭湖青創銷售專區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構建了‘合作社+團組織+電商’的産銷合作體系,有力推動‘亭有味’品牌做優做強。”孫靖宇説。

為更好服務與孫靖宇一樣的“新農人”,亭湖區不斷針對性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我們開設了亭湖青創銷售專區,並常態化開展‘亭有味’‘助力鄉村振興’等展銷活動,有效拓寬青創産品展陳銷售通道。”亭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以“亭有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牽引,依託乾寶湖羊、鹽東羊角椒等特色優勢農産品,亭湖區主動指導創業青年和人才開展品牌文化創建,以産業發展帶動人才發展。

不僅於此,亭湖區聚焦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一體推進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建設,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為青年和人才提供創業指導、政策諮詢等全方位服務;立足不同層次青年和人才創業實際需求,積極探索階段免租等模式,打造涵蓋“無償資助+無息借款+債權服務+股權支持”的創業全周期金融幫扶體系等。
健全培育機制 打造人才高地
畢業於廈門大學的李雙園現就職於亭湖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中心,他也是亭湖區首批受益“1+N”導師制度的名校優生之一。“工作後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政策與培育機制的保障,感謝組織的持續關懷,讓我畢業不久就遇到各領域、各部門經驗豐富的良師。”李雙園説。

為加速名校優生成長步伐,亭湖區制定名校優生“師徒結對”&&幫帶制度,採用“1+N”多類型導師培管模式,聘請9名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一對多”擔任名校優生“成長導師”;安排44名具有一定人生閱歷、工作經歷的業務能手“一對一”擔任名校優生的“結對導師”。
名校優生只是強化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的其中一部分,聚焦完善鄉村人才引育體系,亭湖區大力實施百名菁英“強村行動”,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創業,重點培養一批“田秀才”“土專家”“新農菁英”“農民創客”;聚焦教育、衞生、農業技術等領域,持續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並量身定制個人發展成長路徑。

“在成長導師的帶領下,青年人才積極融入亭湖,參與實踐活動,撰寫心得體會,並與導師常態化開展思想交流、工作探討,形成‘雙向而行,雙向賦能’的良好局面。”亭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朱波娜 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