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增強訴訟當事人“用戶體驗”

  “辦不成事”反映專窗讓群眾“辦成事”

  從2日無錫市中院召開的“辦不成事”反映專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市中院開設的“辦不成事”反映專窗本周一正式運營。該窗口圍繞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遇到的困惑事件予以專窗解決,如查詢案件進展、法律諮詢、約見法官等。

  據悉,近年來,群眾對法院的來信來訪中,除了對審判執行的結果不滿意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查詢案件進展、申請財産解封、確認開庭時間地點或溝通變更開庭時間、繳納或申請退還訴訟費用等程式性事項,其中反映較多的是“聯繫法官難”問題。市中院立案一庭庭長繆淩解釋,很多時候,法官和當事人的見面主要在證據交換環節以及開庭審理環節,因為庭審時間緊湊,或者當事人庭上緊張,對案件的陳述不夠完整。“事後再去聯繫法官補充細節,法官因為工作繁忙,工作時間大部分是在開庭,無法及時接聽電話,幾次錯過的話,難免引起當事人的不滿情緒。”繆淩説。為了解決民眾在案件審理執行過程中的這一係列痛點,法院特別在立案窗口和信訪窗口之外,設立“辦不成事”反映專窗。

  “辦不成事”反映專窗有著服務貼心、效率更高的特點。目前,這個窗口可解決法律諮詢、案件查詢、約見法官、材料收轉及其他服務。窗口每天有專人“坐診”,在兩級法院內形成“受理、分流、辦理、反饋、歸檔、評查、通報”的完整閉環。“比如4月2日坐診的負責人是中院立案一庭的副庭長,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迅速研判,能辦理的迅速辦理。同時,專窗工作人員背後還有一整支備班庭長團隊,不能當場辦理的內容,則在當日、最晚次日交辦至相關責任部門,確保問題得到實質解決。”市中院立案一庭副庭長諸佳英介紹。

  “辦不成事”窗口,還可以被看成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一座橋梁,橋梁上有“情緒價值”的供給。不少老百姓打官司都是第一次,材料送上去都帶著不少疑惑。“比如開庭前,當事人擔心,自己的材料法官收到沒有?案子什麼時候開始辦?還有沒有證據沒有完成遞交?案件審理之後,法官的‘法言法語’雖然沒有問題,但部分敗訴的老百姓心裏還有鬱結,甚至影響了生活。”繆淩解釋。“辦不成事”窗口設立後,由窗口登記預約,幫助有疑惑的百姓約見辦案法官,或補充材料,或進行心理疏導,或進行法理解釋,讓法官把案子辦得更清楚,也讓老百姓對官司了解得更明白。“官司有輸有贏,對經營業主來説,一些案子輸了,但經營要繼續,案子的處理是對企業日後的經營‘排雷’;對老百姓來説,案子結束了,生活還要繼續,希望能夠通過法官的釋法説理,幫助當事人從案子中走出來。”繆淩説。(崔欣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