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一首老歌唱出晚年生活的情景,也道出社會對養老話題的關注。縱觀我市社區養老現狀,健身設施遍佈,適合老年人的卻不多;家庭適老化改造覆蓋率明顯不足;社區護理醫養專職人才匱乏;小區日間照料蓬勃興起,但服務半徑有限……

  面對社區養老的諸多痛點堵點,以家為圓心、社區為半徑,如何蹚出更實用、更接地氣的經驗之路,讓“家門口”的“養老”變“享老”?記者獲悉,今年,我市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時,將適老化改造列入項目清單,“物業+養老”正搭建社區養老&&,在逐步引入市場化服務中尋求社區養老“新模式”。

  硬體不足?

  適老化改造仍需擴容

  衞生間蹲便池改成坐便器,一旁加裝“SOS”緊急呼叫按鈕,一鍵就能自動預警,還能“撥通”子女手機;洗澡間增加助浴椅、防滑墊;從臥室到廚房、到大門增加沿墻扶手;連樓梯間也安裝了醒目的黃色上樓扶手。近日,走進曹張新村退休教師鮑阿姨的家中,去年改造完成的適老化設施,讓老人家裏充滿安全感。

  “這些改造都是社區、物業&&&&的,改造後確實起居更方便了,子女們也放心多了。”87歲的鮑老師説。跟鮑老師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新吳區春潮花園的獨居老人浦壽珍,去年,一次安全呼叫讓兒媳婦緊急發現在家中摔倒的老人,“老人家中這些改造太有必要了,希望能普及。”兒媳婦深有感觸地説。

  事實上,能像鮑老師和浦壽珍老人一樣享受到家庭適老化改造的老人並不多。不久前,記者來到梁溪區某個正在改造的老舊小區,一片健身區原先破舊的設施被換成了新的兒童滑梯、鞦韆和攀爬架,適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只有一個帶滾背筒的單杠。記者隨機詢問一旁的老人需要什麼樣的適老化設施,“裝電梯、改坡道、加扶手、建一個社區食堂、增加小區公廁、休閒座椅上方能遮雨。”老人們打開話匣子,道出需求,“在小區裏帶孩子時,想上廁所還要急忙趕回家,對我們老人來説小區公廁太重要了。”

  硬體不足,是老年友好社區的最大問題。家住經開區的孟老伯自稱是“新無錫人”,在東北某市退休後,與老伴來無錫幫子女照顧孫女,“孩子上學去了,我們老兩口很無聊,小區和附近都逛遍了,建議小區裏建個活動室,可以打打球、跳跳舞、嘮嘮嗑。”

  老齡化加劇催生適老化改造。市住建部門相關人士介紹,去年以來,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適老化改造已成為“必選項”,通過盤活社區資産,利用閒置場所打造老齡化空間,比如北橋社區連片改造規劃建設一座集老年服務、老年文化活動於一體的社區老年客廳。此外,加裝電梯、小區坡道、扶手改造也作為“清單”內容,從事後補短到事前設計,務求從硬體上擴容適老化設施。

  服務欠缺?

  “物業+”探索嵌入式養老

  “年紀大了,子女們也忙,最需要的還是能隨時響應、隨叫隨到的居家養老服務。”談渡橋社區78歲的吳敏敏説。談渡橋社區是市中心典型的老舊小區,60歲以上的老人佔比達35%。“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一日三餐、便捷出行、健康檢測、緊急救助、日常情感交流都十分欠缺。”該社區黨總支書記鄭建美説。

  數據顯示,我市戶籍人口的27.18%是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達141萬,已步入深度老齡化。調查還顯示,居家養老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首選,這就對社區養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更考驗着“物業+養老”的落地化程度。

  “上午安排老人做早操,也有適合老人的手工、畫畫、音樂等課程,專業人員還會上門給老人做康復鍛煉,早上8點不到就有老人在門口等了。”新安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項目經理朱夢吉介紹。近年來,社區日間照料興起,全市108家日間照料中心服務了大量老年人,但由於服務半徑有限,很多老年人還享受不到。“物業是小區服務的‘第一人’,亟需物業發揮牽線搭橋作用,打通社區養老‘最後一米’。”去年,提出推動養老事業發展“一號議案”的市人大代表張琦説。

  “物業+”探索嵌入式養老。圖書架、乒乓球&、書畫室,蠡湖一號小區物業服務中心“四點半課堂”+適老休息區把老人和孩子聚在一起,“既帶了孩子,自己也能和老夥伴們交流,物業這個服務真不錯。”小區業主朱先生説。其實,我市不少物業已在適老化服務上邁出步伐,比如在廣益佳苑一期,6元就能在社區助餐點領取一份豐盛的午餐;在五星家園,物業人員更是定期上門為老人量血壓、理髮,開展關愛義診、反詐宣傳……

  “前景廣闊,需求量大,但實際操作並不容易。”某物業企業負責人道出難處,老年人需求有差異,比如,有些願意居家,有些更願意集中照料,難以形成批量服務,尤其在老新村裏,服務標準提高必然要收取一定費用,這成了橫在優質服務前的“坎”,多數老人只接受免費養老服務,購買服務的意識欠缺,這也讓不少試水項目難以繼續推進。

  市場化是“盆景”?

  社區養老要擴大“朋友圈”

  無錫某養老機構在進駐社區服務前開展過一份問卷調查,有近八成70歲以上老人需要家庭適老化改造,但有超一半需求者不知是否符合免費改造條件,不會申請;有七成60歲以上老人認為社區集中養老場所有必要,但如果要繳費,&&不願意去。

  “雖然老了,但不希望‘被圈養’‘被養老’,還是希望能自由,在需要的時候有幫助、生病的時候有便捷的醫護。”退休10年的原國企職工李華翠説出了不少老人的真實想法。不難看出,市場化養老進社區不能紙上談兵,什麼樣的服務是老人們需要的?務必問需於老人,對“症”答題。

  去年,家住濱湖區的李老伯因風濕導致腿不方便,開始長期到夏家邊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吃午飯,下午在中心活動,看看電視,“都挺好,但是沒有專業醫生,只能付費做些理療,要是能安排公立醫院醫生來坐診就好了。”他説。

  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為群眾所盼。如何協調專職醫護人員進社區的數量、頻率、待遇?怎樣為社區養老場所增加更多專業人才?如何提升待遇留住人才?“只有破解了這些難題,才能真正助推社區養老。”無錫九如城養老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林峰深有感觸地説,從人才培養到專業醫護人員流動,都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支持,從源頭上解決專業醫護問題。

  社區養老空間哪來?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小區想要辟出空間作為老年人室內活動場所並不容易,在五星家園小區,物業將辦公用房壓縮,騰出一塊空地給居民打乒乓、跳廣場舞,但在有些小區,閒置空間産權不清,想要重啟作為社區養老用房手續十分複雜。

  “要探索‘社區提供場地、企業免租經營、政府適度補助、社會慈善捐助’多方合力形式,拓展‘物業+社區+養老’嵌入式服務模式。”今年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湯沸提出思路。我市不少社區和物業企業也在積極嘗試,比如,金佳物業打造“頤鄰家”品牌,引入第三方專業資源進社區,在適老化改造、助餐、醫護等方面更專業;地鐵物業在所服務小區牽頭搭建“物業+養老”&&,在社區管理中融入適老改造養老服務,真正貼近老人需求,打造老年友好社區。

  “將試點好的‘盆景’變成‘風景’任重道遠。”業內人士坦言,社區養老需多方合力,擴大“朋友圈”,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逐個破解難題、匯聚經驗、久久為功,讓點滴小確幸匯聚養老大幸福。(孫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