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有句土話,東鄉蘿蔔西鄉芹。這西鄉芹指的就是潘家壩的白芹。日前,走進徐舍鎮潘家壩村,一排排嶄新的鋼結構大棚鱗次櫛比,一條幹凈整潔的“彩虹道”點綴其間,一間間標準化裝配車間有序運轉……村裏打造的白芹特色園規模初具。

  “村裏有白芹種植的基礎,始終把白芹作為‘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發展。”潘家壩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陳俊芳介紹,早在南宋時期,潘家壩一帶就開始栽培白芹。與水培芹菜不同,這裏的白芹採用壅制技藝進行土培,有個詞很形象,稱它“旱地夾板芹菜”。種植戶起白芹時,需要用鋤頭將壅土扒開,把白芹一壟壟連根起出來,露在外面的芹菜碧綠,藏在土裏的部分白嫩無瑕。剛起出來的白芹,漂洗去泥後,還得再進行分揀、擇凈。“都得靠人工一點點幹出來。”陳俊芳説,白芹種植不易、成本高,只有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才能成氣候。

  2020年,潘家壩村大力整合農村土地資源,並組建成立市潘家壩農業有限公司,以公司化運作模式,推進白芹規模種植,打造白芹特色園。特色園就在村委會附近,以産業串聯村莊環境,整體規劃面積約1500畝,包含白芹種植、清洗、裝配、冷鏈運輸等全功能。這些年村裏累計投入1500多萬元,目前已新建設施面積200多畝、環境提升面積近800畝。

  “過去父輩們種白芹面積都很小,現在有村裏帶著,我們也能規模化種植了。”眼見著佔地150畝的鋼結構大棚連片搭起來,冷藏室、鋼結構車間等設施建起來,一件件現代化農機投用,農業生産效率大大提升,參與白芹種植的村民任校瑾感受深刻。更讓她高興的是,不久前,白芹特色園還新添置了10臺多功能白芹清洗池。“白芹嬌嫩,從地裏起出來就得蹲在塘邊抓緊清洗,一天忙活下來不僅累,手也凍得僵硬。”任校瑾説,有了清洗池,大家能挺直腰桿站著用自來水洗白芹,加溫功能也讓水不那麼凍手,進一步提高了清洗效率。

  除了規模化種植,對白芹産業化發展來説,拉長白芹的生産、銷售期同樣重要。以往採用傳統種植方式,白芹只能局限于11月至翌年3月上市供應。為此,潘家壩村應用現代設施,採取推遲排種、培育室培育等方式,拉長了白芹的生産期。眼下,走進白芹特色園裏的鋼結構大棚,去年10月底就種下的白芹種苗正在努力生長,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馬上白芹也能住進我們打造的‘賓館’單間了!”陳俊芳笑著説,今年4月開始,就能將這些種苗陸續連土移栽進建設一新的145間高品質白芹培育室內,通過不見光的軟化栽培,讓白芹自5月至10月再次走上大家的餐桌,實現四季供應。

  目前,潘家壩村白芹特色園已成為無錫市農業特色園,帶動150余名村民參與。潘家壩白芹穩定銷往江浙滬等周邊地區,每公斤售價在30多元,春節高峰期每公斤可賣到近60元。隨著特色園設施的提升,白芹年産量有望從現在的約10萬公斤逐步增長至超15萬公斤,更好推進強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