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出海”,惠山“無錫鍋”亮出國際名片。近日,位於惠山經開區的無錫王源吉冶坊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緊張地打包“古法蘇鍋”,精美的黑色禮盒摞起2米高墻,一批貨值近70萬美元的鐵鍋將出口美國,公司去年新開在紐約的6家王源吉鐵鍋線下門店終於等來補貨。

  加速轉型,老字號崛起“出圈”。在惠山文化産業出海的航程中,王源吉是一朵亮眼的“浪花”。王源吉冶坊創設於清順治年間,所産鐵鍋曾風靡蘇南地區。近年來,這家“江蘇老字號”創新崛起,從一家以手工作坊為主體、輻射江浙附近線下小店的工廠供貨型企業,轉型為一個以品牌為核心、線上+線下、海外+國內齊發力的“老字號”特色品牌企業,王源吉鐵鍋再度成“搶手貨”。“春節假期,我們線上線下都賣斷貨了,抖音銷售部門放假一個月。”公司董事長王青青説,公司2023年海外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佔總銷售額近33%。

  加速“出海”,鋪設海外線下門店。王源吉積極探索海外市場,其中100多個品種的鐵鍋走向世界。2023年1月,亞馬遜&&銷售額首次突破百萬元,這也讓王源吉“出海”的腳步越發堅定。同年10月,其在美國紐約開設第一家海外線下門店,截至目前,已在德國、加拿大等鋪設12家海外線下店舖,其中在紐約一下子開出6家店。王源吉還同步在國內鋪開線下店,安徽加工廠於2024年初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擴大産能。“綿延的文化長河裏,只有抓住産業化發展這個‘關鍵變量’,才能搭上發展的快車。”王青青説。

  政策支撐,非遺文化迸發新活力。趕上“非遺出海”政策紅利的還有麥稈畫。2008年,陳惠平的麥稈畫隨着市政府出國展出“圈粉”海外,帶着“泥土麥香”的麥稈畫煥發“新生機”。“曾有一位美國企業家慕名而來,花3萬元買了一幅《松鶴常青》。”陳惠平稱,僅今年一季度,已接到近10萬元訂單,其中大部分作品將走出海外。“政策的大力支撐,才能形成展、産、研、學、售閉環體系,使得非遺走向海外市場。”非遺剪紙傳承人陳靜怡説,她的作品已經走進52個國家和地區。

  “非遺的潛在文化價值和消費價值正與日俱增。”惠山經開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説,惠山區設立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專項資金,按照現有非遺傳承基地、非遺項目級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級別,以年度非遺宣傳、保護、傳承和展示活動次數等為標準,結合年終考核評出等次給予補貼。(裘培興 王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