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熱播劇《江河之上》背後的江蘇實踐——

  勇探未知道路,織密環保法網

  近日,隨着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的熱播,相對“小眾”的環境資源審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部劇從初創到籌備拍攝,從角色設計到劇情發展,都帶有濃濃的江蘇印記:創作團隊的靈感來源於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編著的《中國環境司法改革之江蘇實踐》;環境資源審判法官擔當劇本創作顧問,確保劇情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全劇17個案例背後均有真實案例,大多由江蘇法院審理……透過這部劇,觀眾看到了中國環境司法改革之路的崎嶇艱辛,看到了江蘇法院護航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探索,更充分感受到守護江河之美的法治力量。

  改革:

  打破傳統審判“不痛不癢”的困境

  滂沱雨夜,化工廠門口兩組人正在對峙,氣氛劍拔弩張,人群中的黑影手持鐵棍衝向村民……《江河之上》第一集開場,就是一起由化工廠偷排污水引發的激烈衝突。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價——馬路寬了,高樓多了,錢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潔凈的空氣卻成了奢侈品。

  作為人口密度全國最大、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的省份,我省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矛盾更早出現,百姓對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渴望也更為迫切。

  作為江蘇人,《江河之上》總導演、總編劇周亞平對此有着切身體會。“江蘇人對長江有着深厚感情,在江蘇工作和曾經在全國各地拍攝紀錄片的那些年,我發現了很多由發展帶來的生態問題,也一直在思考:影視創作能夠為我們的環境保護做些什麼?”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影視工作顧問後,周亞平將目光投向了環境司法,“江蘇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水平,在整個長江流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環境司法改革的江蘇實踐和江蘇的司法案例,對於我們的創作拍攝都有很大 啟發。”

  《江河之上》聚焦的基層環保試點法庭從無案可審、無人理解,走向成立“跨區域、全流域”的環境司法改革歷程,與現實相互印證,讓親歷這一過程的江蘇法官都深有感觸。“這正是現實中人民法院環境司法改革的生動寫照,回顧10多年的改革歷程,江蘇環境司法改革的探索步伐始終與黨中央部署要求、與人民期待同頻共振。”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馬傑説。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並以獨立篇章系統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大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法治護航,但彼時的江蘇環境司法卻顯得“捉襟見肘”——2012年,全省法院受理環境民事案件47件、環境行政案件50件,而全省各級環境保護機關接待的環境污染信訪超過4萬件。

  老百姓為何信訪不信法?司法保障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省法院調研發現,從1997年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被寫入刑法到2012年長達16年的時間裏,全省法院受理的污染環境罪刑事案件僅有16件,相當於1年1件,且大多判緩刑,只有1件判刑3年以上。

  2012年辦理的47件環境民事案件中,近三成案件撤訴或駁回起訴,大部分案件中原告所獲得的賠償僅有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要貼錢打官司。“我們判的就像撓癢癢,刑事上不敢判重,民事上又判賠得少,污染者更加肆無忌憚。”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庭長陳迎説。

  很顯然,傳統的審判理念、審判機制和審判方法,難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也無法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熱切期盼。如何打破這樣的困境?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探索:

  全流域保護、跨區域管轄、專門化審判

  改革,首先從環境司法專門化開始。

  早在2008年,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全國中級法院層面率先建立環境保護審判庭,開始了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探索。

  但放眼全省,每年全省環境資源案件僅有兩三千件,分散在全省120多家基層法院和13家中院,一家基層法院一年僅審理一二十件。如此小的案件量,導致環資審判不被重視,也形成不了專業力量和統一的理念。“打個比方,審案就像刷題一樣,只有刷到一定程度,才能積累足夠的審判經驗。”馬傑説。

  2012年,江蘇法院啟動環境司法專門化改革的全面實踐。2013年起,我省法院在全國率先打破三大訴訟程序壁壘,將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由同一審判機構歸口審理,省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指定部分基層法院在設區市範圍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

  隨着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在我省全面推開,如何打破行政壁壘、系統保護生態這道司法新難題又擺在了江蘇法院面前。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長江走不出治污“怪圈”,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各地“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僅長江江蘇段就流經南京、揚州、南通等8個設區市。傳統的行政區域環境治理割裂了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地方行政干預、司法保護碎片化、裁判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也嚴重影響環境司法功能的發揮。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的要求,2019年7月1日,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跨行政區劃的“9+1”環境資源審判機制,即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長江流域(南、北片)、太湖流域等9家環境資源法庭,集中管轄由全省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的環境資源案件;並在此基礎上設立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實現跨行政區劃的全流域環境資源保護。

  依託新的審判機制,以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真正落到了實處。讓污染者痛到不敢再犯,我省法院通過依法判處實刑、慎用緩刑、強化罰金刑等手段,對向新江海河傾倒危險廢物的首犯陸某頂格判處7年刑罰;審結一批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判賠百萬元、千萬元的案件不在少數,對偷排廢水的某水務公司開出5.2億元“天價罰單”。

  如今,“9+1”機制仍在與時俱進,不斷彰顯盎然生機。去年以來,根據國家重大戰略發展要求和各地環境治理實際需要,我省法院在原有“9+1”機制基礎上,推進專門審判機構向基層延伸,共新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吳江汾湖法庭、大運河環境資源法庭等5個基層法院環境資源法庭。而放眼全國,自中央深改委辦公室將“9+1”機製作為改革經驗進行推廣以來,目前已有7個省份先後在中院設立管轄全省環境資源案件的專門法庭。

  創新:

  不照搬“前例”,實事求是摸索新路

  非法排污案、金雕非法買賣案……隨着《江河之上》劇情的推進,一件件在現實中可以找到原型的案件呈現在觀眾面前,江蘇法院辦理的案例成了劇集創作豐富的素材。

  比如,劇集中,以海阿平為首的非法捕撈隊,長期在“碧湖”區域捕撈鰻魚苗並出售謀利,這種使用“絕戶網”酷漁濫捕的行為最終受到嚴厲懲治。該案的原型,就是南京環境資源法庭成立後審理的第一起案件——“特大非法捕撈長江鰻魚苗公益訴訟案”。該判決是全國首例判令從捕撈、收購到販賣長江鰻魚苗“全鏈條”承擔生態破壞賠償責任的案件。

  該案合議庭成員之一、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副庭長姜立説,無論是環境科學還是生物多樣性知識,無論是鑒定意見的選擇還是賠償標準的確定,都需要以科學知識為前提,而這僅僅是辦好環資案件的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要將專業判斷與法律判斷相結合,才能作出既符合科學原理又符合法律要求的判決。”

  在環境資源審判領域,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範例可供借鑒。法官要辦好案件,要敢於創新,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而這其中,首要的就是司法理念創新。

  不同於其他審判領域,依法公正裁判只是環境資源審判的“底線”,撫平生態“傷口”、恢復綠水青山,促進生態環境治理有序有效推進,才是最終目的。

  以非法採礦案為例,過去的裁判理念是,破壞了多少山體,就賠償多少的礦産資源損失。但在審理王玉林等人非法採礦民事公益訴訟案時,陳迎並沒有照搬“前例”,“非法採礦,毀的何止是礦山?非法採礦會破壞地表植被,而這些灌木叢面積的大幅減少,對鳥類棲息地會造成破壞,進而影響鳥類繁殖。”最終,法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理念,對開採區域的生態環境要素受損情況進行整體認定。

  其次是規則的創新。一槽罐污水往河裏一倒,當時很嚴重,但過個兩三天,就看不出來了。等到訴訟時,現場污染的證據早就沒了。“很多時候環資法官面臨的難題是,污染後果難以量化、該賠多少難以舉證,傳統的司法審判是沒有證據就不支持賠償,但是受損的環境需要修復,我們需要在缺乏既有司法規則的情況下,探索符合環資審判規律、符合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同時兼顧公平合理的新的司法裁判規則。”陳迎説。

  以卓航公司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為例,武漢卓航江海貿易有限公司先後5次偷排船舶含油污水,但排入江水的含油污水早已無法取樣。如何認定排污量、確定賠償金額?法院最終根據船舶航行軌跡、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狀況、污染物處置去向等因素,在科學論證基礎上明確船舶污染案件證據認定規則,有力打擊長江船舶污染犯罪,該案入選最高法第37批指導性案例。

  “9+1”機制運行以來,我省法院審理了一批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重大案件,其中,9件案例入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中國環境司法裁判案例;7件案例入選最高法院環資類指導性案例,入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情懷:

  江河無言,守護有我

  探索新的審判機制,確立新的司法裁判規則,這意味着不僅需要創新精神,更需要法官願意冒着可能被改判的風險,敢判、敢擔當。

  “為什麼敢這樣判?”在採訪一件件全國首例時,記者不禁向法官發問。

  “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陳迎説,推動一個個案件從判決走向生態修復的過程,也是反復自我確信的過程,“越做越有信心”。

  “被危害的動植物不能嗚咽,被損害的土壤、河流不能控訴,但環資法官必須有這樣的情懷和堅守,扎紮實實辦好每一起案件。”姜立説。

  從事環境資源審判法官的職場奮鬥,是《江河之上》聚焦的主線——劇中塑造了羅遠、耿念、林海嵐等一批個性鮮明、形象豐滿、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周亞平告訴記者,最初並沒有把環資法官的個人感情生活、家庭生活納入進去,因為擔心會落入電視劇的“俗套”,但是在江蘇以及其他長江沿線法庭採訪蒐集材料的過程中,創作團隊實實在在地了解到一線法官們的辛苦和不易,“他們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艱難選擇,他們對公平正義和職業尊榮感的執着追求並不矛盾,比較全面地展示他們的AB面,有必要,既真實也很打動人。”

  整部劇對環資法官工作與生活的真實還原,也讓很多追劇的法官&&感同身受,從劇中看到了“自己”。讓馬傑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長期和妻子兩地分居的法官耿念,回家等到晚上愛人休息後,仍在檯燈下堅持看書。“這對於環資法官來説太真實了。”馬傑説,無論是日益完善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還是各種環保專業術語、環境評估報告等,都需要法官始終保持學習狀態。

  江河之上是什麼?“江河之上是人民,江河之上是生命,江河之上更是未來。”這是《江河之上》給出的答案。《江河之上》之外的江蘇,以法之名守護綠水青山的探索創新仍在路上。(顧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