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合池塘標準化改造推廣“蠡湖1號”養殖

  本地優質螺螄有望批量上市

  春風十里,又到吃螺螄的好時節。“明前螺,壯似鵝”,對時令農産品情有獨鍾的張老伯最近卻比較失望,從東門3家大型農貿市場買螺螄時了解到,都是從外地運過來的,燒制後品嘗發現要麼殼大而肉瘦,要麼味道寡淡。“無錫水網眾多,有19萬畝養殖池塘,老百姓何時能吃到地産優質螺螄?”他向本報熱線反映。

  “螺螄對水質要求高,産量低,一年畝産量也就三四百斤,且為魚蝦蟹餌料,專門養螺的話就不能養魚蝦蟹,水産養殖戶覺得不合算,不願專門養。”江陰月城鎮雙涇村委副主任張健説。而這個村400多畝池塘在繁育四大家魚苗種的同時精養螺螄,日常投喂豆漿,成為我市最大的螺螄養殖基地。

  上午,承包了40多畝水面的農戶張建章穿着高筒雨鞋,在池塘邊查看後走入水裏,用網兜將浮泥裏的螺螄撈起來。一網撈上來,他掂了下説:“還不到1斤,往年這時一網有一二斤了。”這是由於前期地溫偏低,不少螺螄還在泥土裏,目前一天銷量僅約1000斤,大量上市期較往年晚約半個月。

  “雙涇螺螄”早在10年前就已被評為無錫地方土特産,因殼薄、肉多、味鮮著稱。上市高峰期這裡日銷2000多斤。“我們螺螄分級銷售,最好的每斤售價20元,平均售價每斤15元,但由於量少,基地只零售給老客戶和網絡客戶。”村委副主任張健説。

  而位於宜興屺亭街道的“河蕩三青”養殖基地,走出了利用養殖池塘凈化池養螺螄的新路。去年底,這裡15畝凈化池投入了2噸多“蠡湖1號”環棱螺種螺。“種螺生長速度比普通螺速度快,試驗數據顯示,同樣是6個月長成商品螺,體重、殼寬分別增加28.54%、10.14%。”“蠡湖1號”研發方——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金武介紹。基地負責人韓國君介紹,按省裏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按養殖水面15%比例配備凈化池”要求,這裡15畝凈化池種有苦草等植物,為螺螄提供了較好的水環境,凈化、養螺可謂一舉兩得。目前“蠡湖1號”種螺還處於擴繁階段,至年底可擴展到100畝,明年有望批量上市商品螺。

  “‘河蕩三青’是我市漁業發展主要方向。”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負責人説。螺螄作為“河蕩三青”生力軍之一,將大力推廣養殖。至2025年我市池塘標準化改造面積要達9萬畝左右,預計凈化區可達1.4萬畝左右,螺、蜆等水産品養殖量會加快提升。(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