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陰高新區特鋼産業鏈給出新型工業化“五星”示範——
一條“葫蘆鏈”上加快鍛造新質生産力
電動葫蘆,起重機中的“起升機構”。江陰企業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變頻葫蘆、核電葫蘆、超高速轉彎葫蘆……各式鋼絲繩電動葫蘆正趕着發往各地。靠着這些“葫蘆”,凱澄起重扎根本地已逾60載。近20年,靠着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凱澄賣出的“葫蘆”從每年1萬台漲到了每年4萬台。
一條“葫蘆鏈”上加快鍛造新質生産力。從下游這個小小的葫蘆向上游看,江陰高新區特鋼新材料産業鏈上,軸承、齒輪等各式部件的生産均呈現出一片新氣象。在全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江陰高新區打出特鋼新材料這張“王牌”,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並佔了全國28個五星示範基地的一席。
向“新”是刻在骨子裏的
如果把電動葫蘆進行拆解,其核心部件非常簡單:電機、減速器、捲筒裝置、吊鉤等。然而,看似簡單的減速器卻由40多個零配件組合而成,決定着起重設備上上下下是否“絲滑”。過去,減速器內僅一個零件從毛坯到成品需經過4道工序,4個人工,4次上下料裝夾,4次轉道,費時費力。凱澄公司副總經理馮海軍告訴記者,自動化改造後,不僅實現了無人值守,單個零件加工用時也由28分鐘減少至14分鐘,費用更是節省了16.56元。
向“新”是刻在骨子裏的。在核電領域,電動葫蘆所處的作業環境對設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別人還不敢接觸核電領域的當口,敢於“嘗新”的凱澄就成功參與了核電站的起重設備服務。“這款環形電動葫蘆就是華龍一號核電站配套使用的電動葫蘆,它在核島核心區域各類輔房高溫、高濕、狹小的極端工作環境中運作自如。”馮海軍説。
很難想象,這家電動葫蘆製造企業還開設了抖音號專門介紹生産出來的“葫蘆們”。一則小視頻裏,國內某知名新能源車企的流水線上,清一色的新一代歐式RY葫蘆排滿整個車間,讓網友們直呼“帥氣逼人”。脫去“傳統製造企業”的外衣,凱澄正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疾馳。馮海軍介紹,他們已在部分型號電動葫蘆上植入芯片,實時跟蹤記錄“葫蘆”的使用數據,更凸顯“葫蘆”的科技屬性。
打造新型工業化“樣板”
在興澄特鋼的特鋼生産車間內,凱澄的電動葫蘆正在車間頂部來來回回地運轉,助力着特鋼的生産,也見證着這個特鋼行業新型工業化“樣板”——“燈塔工廠”的誕生。
加快鍛造新質生産力,在這裡的生産車間一“幕”了然。“原材料從下船運輸到高爐冶煉,再到壓製成産品的全部過程,都能進行數字採集、分析評分。”興澄特鋼副總經理王永建介紹了企業的數字大腦“數智中心”,“它已經成功預判17起可能造成的事故,拆解的結果跟系統預判完全一致。”
現代化的車間讓鋼廠的傳統印象被完全顛覆。偌大的熱軋車間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取代了69個現場重體力勞動以及環境惡劣的工作崗位,現在只有2名工人駐守現場。“熱軋車間生産線出現異常。”採訪間隙,工作人員收到了一條系統提醒,根據提醒,他很快就找到了出現異常的問題點,原來是一處鋼材原料的二維碼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了磨損,短短幾分鐘問題便得到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興澄特鋼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自主設計研發新産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原來研發一款新産品需要13.6天,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參與研發設計,如今一款新産品只需要5.9天。
追尋下一個“無人工廠”
興澄特鋼“智造”出來的特鋼成了不少下游企業的“香餑餑”,也成為不少汽車品牌的指定材料。江陰高新區另一家企業江陰全華豐精鍛的部分齒輪用鋼就是向興澄採購的。“四個錐齒齒輪完美咬合,才能形成差速,讓汽車拐得過彎。”全華豐精鍛總經理周棟介紹,這個對汽車駕駛而言非常重要的安全件,過去一天只能做2000個,現在可以做到2萬個,二期項目投用將突破3萬個。
10倍的差距體現在自動化産線上。模具加工車間,只需一鍵啟動加工程序,6小時就能完成一套3級精度齒模的製作;齒輪精加工生産線上,桁架機器人正飛速運轉,從抓取到加工再到放置,一條線半天就能完成400件錐齒的精加工。“速度快了,精度提高了,齒輪間的傳動間隙小了,安裝到汽車動力總成上才能滿足新能源汽車對齒輪低降噪的要求。”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周棟正在醞釀打造一個“無人工廠”。
二期新“智能車間”即將投用。“以前最多堆5層,還有危險性,現在有了‘鋼材智庫’,可放到12層,安全省空間,還能實現‘鋼材先進先出’的要求。”周棟向記者一一介紹新車間的亮點,“你看,‘碼垛機器人’正來回穿梭,自動稱重入庫、自動出倉切割、自動質量分揀,出來已是一個個合格鋼坯。”鋼坯送到剛投産的“冷溫符合鍛造生産線”上,原來8天才能完成的精鍛件今後只需1天。由此,全華豐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實現了再“加碼”。(唐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