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新版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發布

  從飯桌抓起,解決“小胖墩”問題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版)》。《指南》發揮現代營養學和傳統食養中西醫聯合的優勢,將食藥物質、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針對不同季節、地區、人群提供食譜套餐示例和營養健康建議,為家校聯合防控青少年兒童肥胖問題、讓孩子吃得好、吃得健康提供參考。江蘇不少中小學在午飯時間提供營養餐,孩子們吃得如何?學校如何從飯桌抓起,預防養出“小胖墩”?

  把好安全和營養“兩道關”

  “蔬菜是否新鮮?有沒有黃色的蔫掉的葉子?肉是否太肥膩?”清晨不到6點半,一輛裝載着新鮮食材的貨車抵達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該校總務主任朱紅上前仔細檢查驗貨。“質量不過關的一律退回!從食材到做成飯菜送上學生餐桌,每一道流程都在嚴格監管下,確保學生用餐安全。”朱紅説。

  周一紅燒大排、青椒土豆絲,周二蘿蔔燉排骨、花菜炒肉片,並搭配水果……鳳凰花園城小學的菜譜上,菜品每週5天不重樣。“一般3周內都不太會出現重復菜品。”食堂李師傅告訴記者,考慮到兒童腸胃較弱,食堂每天要保證5種以上時令蔬菜的供應。

  今年2月1日,《宿遷市校園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是我省首部專門針對校園食堂食品安全的地方立法。在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食堂每日菜單由該校食堂經理陳淑鳳制定,她還為此考取了高級營養師資格證。在3月11日的菜單中,記者看到各類食材科學搭配、營養可口,包含黃豆雞塊、土豆肉片、火腿燴娃娃菜、蒜香茼蒿、西紅柿菌菇蛋湯、米飯、香蕉等。“我們菜單講究營養均衡,挑選的都是新鮮蔬菜、優質米麵,食材在配送前會被有關部門抽檢,農殘檢測結果公開透明,用起來比較放心。”陳淑鳳介紹。

  記者梳理《指南》發現,日常膳食要做到食物多樣,每天的食物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禽畜魚蛋奶類和大豆堅果類;每天要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攝入25種以上食物。為了控制熱量攝入,應選擇小份量食物以實現食物多樣,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青少年能量需求,控制食物攝入總量。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全穀物和雜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保證蛋白質攝入,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魚、禽、蛋、瘦肉、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其製品。

  “以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小份多樣等要求為例,在實際操作中確實有不小難度。”省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李輝認為,兒童青少年飲食至少要做到葷素搭配、種類平衡,保證奶製品和水果攝入量。可以多選擇魚蝦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幫助孩子生長髮育。

  多措並舉讓孩子吃飽吃好

  學生缺乏科學健康的飲食理念、學校食堂配餐營養不達標等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小學生營養健康的痛點。“在學校食堂的定期滿意度調查中,我們發現炸雞腿、雞米花等高熱量食品深受學生喜愛。”朱紅拿出一摞學生填寫的食堂滿意度調查表,其中“最愛吃的菜”一欄中,不少高熱量食品赫然在目。

  朱紅坦言,學生對於健康飲食未必有較為科學的理念,所以學校通過營養健康講座、“光盤”行動課本劇等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引導大家形成科學的飲食觀念。“怕菜量太多造成浪費,又怕學生吃不飽,所以我們推動食堂師傅進班級,動態調整菜量,而且每次飯後評選‘節能班級’,幫助大家樹立珍惜糧食的意識。”

  各學校食堂營養專業技能參差不齊,是導致部分學校食堂配餐營養不達標的原因。揚州市衛健委、揚州市教育局聯合下發的《揚州市學校營養健康食堂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7年)》明確要求,各學校按照行動計劃在食堂內部形成良好的膳食營養健康氛圍,加強從業人員製作減油減鹽菜肴和合理膳食知識的培訓,為每道菜肴製作營養標識,監測菜肴營養成分和油鹽使用量,逐漸減少不合理的油鹽使用,為學生製作更加營養健康的菜肴。

  針對食堂營養配餐問題,揚州市江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發了營養健康食堂智能助手小程序——“營小助”。以水煮肉片為例,“營小助”可以顯示其多種營養信息,還可以計算該菜肴的營養質量指數(INQ),通過INQ的判定,食堂在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營養價值與供能比,幫助食堂改進菜肴配比,為學生製作更健康的菜肴。

  從“口”做起合理控制肥胖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衞生問題之一。《指南》的發布,並不簡單是飲食健康指導,更直指背後核心問題——青少年兒童肥胖。

  “臨床中遇到單純因為肥胖前來就診的患兒並不多,但不少男孩因乳房或生殖器發育異常來就診的,背後深層原因多半都是肥胖。”李輝説,家庭遺傳、飲食習慣、運動減少等都可能導致肥胖,然而針對青少年兒童肥胖的用藥限制較多,主要干預方式仍是飲食和運動的調整。

  記者梳理發現,《指南》強調了中醫對肥胖的認識及分型,在設計食養食譜時也注重從中醫整體觀、辨證觀出發。為何強調中西醫結合在控制青少年兒童肥胖中的作用?李輝介紹:“中醫強調治未病,在兒童不便用藥的情況下,對患兒進行體質調理更加溫和。”

  傳統觀念認為“胖乎乎”的孩子身體好,李輝注意到不少略微超重的孩子,確實在抵抗力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只要超重程度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活動和生活起居,家長們就不必過度擔心。如果已經出現打鼾、張口呼吸、運動能力下降,甚至黑棘皮、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等疾病表現,或者出現肥胖相關的心理問題,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及時到醫院就診。(程曉琳 蔣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