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峰時佔據約一半湖面,到2017年最後一圈網圍拆除;從2018年結束金壇域外調水歷史,到黑天鵝“寶寶”自然孵化成功……攝影師於志強的鏡頭裏留下的長蕩湖之變,折射出一座城市與自然的關係嬗變,也照映出常州人“舍”與“得”的生態哲學

  ◇常州開掘不同生態資源的經濟和社會屬性,持續擴展和釋放生態産能,推動“靜躺”的資源轉化為“涌動”的財富

  ◇把鄉村綠色融入城市、把城市文明延伸鄉村,城市顯山露水、鄉村青山綠水、全域湖光山色的生態美成為全市人民可觸可感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王恒志 秦華江 楊丁淼

  常州金壇東方鹽湖城景色(2023年12月23日攝) 季春鵬攝/本刊

  如果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點畫一個圈,常州幾乎就處於這個長三角核心區的中心。北倚長江,南銜太湖,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讓這座“八邑名都”坐擁五湖之地,形勝甲於東南,成為“江左名區、中吳要輔”,也成為蘇東坡的“此心安處”。

  時光如水,知和曰常。曾令蘇軾流連的旖旎風光,鋪展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常州順應自然生態發展之道,因地制宜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密碼”,呈現出生産、生活、生態、生意“四生”共融的城市風貌。

  靜水深流,鐫刻超常。傳承“工業名城”榮光,守護“江湖匯秀”風貌,常州高質量發展加速,昂首邁入“萬億之城”;高水平保護協同,多項生態指標處於歷史最佳水平,躋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常州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汲取能量,為城市發展“續航”添能。把握生態限度、激活生態産能、釋放生態勢能,在追“綠”逐“藍”中讓創新創造與綠水青山美美與共。

  以“舍”換“得”的生態哲學

  “一斛水中半斛魚,日出鬥金夜鬥銀。”被酈道元《水經注》列為“五湖”之一的長蕩湖,又名洮湖,歷史上就以水産豐美聞名。40年前,長蕩湖率先搞網圍養殖出了名,全國各地學習經驗的人踏破門檻,而今來學習的人仍應接不暇,內容卻變成“退漁還湖、打造生態屏障”。

  從高峰時佔據約一半湖面,到2017年最後一圈網圍拆除;從2018年結束金壇域外調水歷史,到黑天鵝“寶寶”自然孵化成功……攝影師於志強的鏡頭裏留下了這些年的大變化。如今,長蕩湖濕地公園重現“魚蝦追彩雲、白鷺親蘆葦”的景觀,“靠湖吃湖”端起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

  長蕩湖之變,折射出一座城市與自然的關係嬗變,也照映出常州人“舍”與“得”的生態哲學。

  改革開放初期,這裡也曾是風頭強勁的“工業明星城市”。後來發展腳步漸漸“慢”了,既因為粗放式發展紅利期已過、瓶頸期到來,更因為一個個向自然無限伸手的“增長點”變成“擁堵點”——長蕩湖、滆湖水質一路下滑為“劣Ⅴ類”;鐵本事件違規佔地轟動全國;眾多傳統小企業漸成“危污亂散低”……

  要“得”必先“舍”,小“舍”換大“得”。作為江蘇面積倒數第二小的城市,常州開始思考中小城市如何在環境約束日益收緊的當下尋找內生驅動力和內涵增長點,破解發展空間受限、污染重能耗高之困,促進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常州市市長盛蕾説,生態環境投入是基礎性、戰略性投入,只有舍得下短期利益小賬,才算得清長遠大賬,要以科學合理的“舍”,換來百姓、市場、政府和社會最大的“得”。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科學系統才是生態治理妙手之方。常州全局性謀劃、整體性實施,以重點難點突破引領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系統治理。

  讓“近江不見江”成為歷史。長江常州段岸線在江蘇沿江八市中最短,但這25.8公里岸線上也曾工廠碼頭密布。如今,沿江1公里內化工生産企業全部“清零”,復綠面積超3300畝,一條“春江八景”親江文旅黃金線路呼之欲出。

  為太湖打造生態屏障。僅擁有不到2%太湖水面的常州,卻是長江與太湖間的生態樞紐,是太湖治理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聯治”轉變的關鍵節點。太湖藍藻爆發16年後,曾誕生“季札挂劍”典故的城市兌現承諾——洮滆片區再現“秋湖開玉鏡,遠水帶長虹”的美景,近期創下歷年單次觀測鳥類數量之最,太湖“前置庫”“凈化池”作用不斷彰顯。

  向“危污亂散低”全面宣戰。三年攻堅,常州整治提升4350家“危污亂散低”企業,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1269噸,2024年將推動2.01萬畝低效用地再開發,在“多難選擇”中實現 “多贏”目標。

  主要環境指標“過關”,更需要群眾感受度“過關”。新晉萬億GDP之城統籌“國標”與“民標”,不僅因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也穩步提升至90%以上。

  變“風景”為“前景”的生態産能

  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景景不同,溧陽一號公路連接起98個行政村、312個自然村、220多個鄉村旅游景點、23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年吸引游客超1000萬人次,帶動沿線10萬農民增收,打通了鄉村生態旅游的任督二脈。

  順着溧陽一號公路彩虹路蜿蜒而上,往李白詩中“朝登北湖亭,遙望瓦屋山”的方向一路向北,道路兩旁就是姜下村。花房、書店、農場樂園、咖啡館錯落有致地點綴在沃野碧湖間,流連忘返的游人難以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面貌普通的經濟薄弱村。

  姜下村黨委書記呂崗華介紹,溧陽一號公路不僅方便出行更是致富路,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由2019年的137萬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245萬元,經營性收入高達505萬元。

  將生態顏值轉化為發展價值。常州開掘不同生態資源的經濟和社會屬性,持續擴展和釋放生態産能,推動“靜躺”的資源轉化為“涌動”的財富。

  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金壇培育茅山“八重道養”業態體系,“販售另一種生活方式”,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1萬元,增幅高於城鎮居民。

  重現綠水青山,留住金山銀山。工業起步較早的新北、武進等區域,以長江大保護為引領,結合太湖治理、運河保護,為老百姓帶回記憶中的母親河、母親湖。

  繪就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在生態空間受限、功能空間緊湊的鐘樓、天寧等老城區,常州人見縫插綠,留白增綠、街角延綠、騰退換綠,“城中有園、城景一體”,處處皆是網紅點、打卡處。

  “現代化建設征程上,最大的機遇在生態、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常州市副市長夏思軍説。

  生態就是産品。生態保護贏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口,生態治理則重構了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以生態為媒,謀未來産業。經過生態治理後的洮滆兩湖,化身“紅線”極高的“兩湖”創新區,産業發展向綠而進、向新而行、向高而攀。不僅集聚産值規模分別居國內、全省第一的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整車産業,還成為科研機構、高端人才目的地。

  洮湖北岸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拔地而起,華羅庚創新中心、華羅庚科學城比鄰而立;華大集團落戶長三角首個研發機構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龍城實驗室、中國以色列常州創新園等高能級&&沿湖而建;“常州氫灣”、東方碳谷、細胞科技港、合成生物島等未來産業加速布局。

  蘇東坡夢中“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的常州,正不斷擦亮綠水青山底色,從城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共生到共榮,走出一條生態産能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入眼”到“入心”的生態共識

  “紅蓼白蘋江岸闊,淡煙疏柳月華清。”走在長江常州段岸線,滿目皆綠,游人如織。距離江岸300米左右,一座佔地15.5畝的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成為“生態繡帶”華美蝶變的見證者。

  這裡曾是原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辦公用房,常隆化工2019年成為常州長江沿岸第一家被拆除企業。走進展示館,可以看到沿江一家家化工企業被拆除清退的全過程。

  這些企業年總産值超100億元,但常州上下達成“生態共識”,喊出打造“長三角生態中軸”的口號,如今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建成比例達80.6%,居全省第一。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常州,綠色是城市“最動人的底色、最溫暖的亮色”。常州全力打造長三角生態中軸,最可依靠的是“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稟賦優勢,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描繪“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

  千百年來,穿城而過的京杭大運河給常州帶來富庶繁華,近代以來兩岸更是廠房如織、煙囪林立。如今,一條“運河水環”又拉滿綠色張力。油罐公園、“玫瑰車站”、運河五號……一個個文旅新地標讓運河邊的工業遺存迸發全新活力。

  以生態為筆,用創意作墨,自明中葉以來就“頗有園林之盛”的常州,還決意為百姓找回“失去的園林”。近園、未園、意園、東第園串珠成鏈;“中國園林藍本”止園、“三吳第一樓”大觀樓正在重建,人民園林,於斯為盛。

  打造“中軸”,關鍵在人。如今在常州,生態保護早已不是政府的“獨角戲”。培育生態文化、形成生態共識,常州人將保護理念轉換為保護習慣,小到個人垃圾分類,大到長江太湖保護,都有普通人的身影。

  2023年2月,常州觀鳥愛好者群體“常州自然觀察團”發布《長蕩湖濕地鳥類觀察》獨立報告,200多名成員用觀察和影像數據記錄一座城市重要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與變化;常州市濱江中學有支“紅苗”志願服務隊,自小在江邊生活的孩子們化身小小宣傳員,走進社區、公園宣講長江保護;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的“紅領巾小河長”們,四年多來保持常態化巡河,成為母親河上的守望者……

  長江常州段有一座面積3.45平方公里的小島錄安洲,2006年島上2000多位居民整體搬遷到岸上的新北區,7年後,在島上出生長大的錄安洲社區原黨總支書記石厚林動了上島種樹的念頭。8年時間,400畝、5萬多株苗木讓小島化為蔥翠綠洲,2000多原居民通過參加錄安洲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還通過苗木分紅有了新收入。

  邁進“萬億之城”,常州把鄉村綠色融入城市、把城市文明延伸鄉村,城市顯山露水、鄉村青山綠水、全域湖光山色的生態美成為全市人民可觸可感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

  精雕細琢“兩山”轉化工筆畫,以“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説,未來常州將生動展現既有産業高原、又有創新高峰,既有青山綠水、又有鄉愁古韻的中國式現代化常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