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新“萬億之城”與世界共享綠色機遇

  文/本報記者 劉亢 張展鵬 楊丁淼 陸華東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舟作為比車更早的交通工具,凝結着古人的智慧。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古老完整的獨木舟,出土自江蘇常州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遺址,距今2700多年,有着“天下第一舟”之稱。幾年前,淹城城門上一副楹聯的上聯,訴説着這段悠久燦爛的文化——木舟駛過春秋,加時代舵輪,又追新夢。

  歲月流轉千年,如今另一種交通工具的亮眼表現,同樣足以讓常州人驕傲:2023年常州生産新能源汽車整車67.8萬輛,産量翻番,出口百倍增長。如今,新能源驅動常州邁入GDP“萬億俱樂部”,這座百年工業名城重鑄輝煌,實現歷史性跨越,更乘勢而上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中國新“萬億之城”正以行動書寫全新下聯——汽車破浪出海,匯世界機遇,躍立潮頭。

 “車行四海”躍立産業風口

  歲末年初,記者探訪常州比亞迪工廠,在智能化生産線上,機械臂上下揮舞,一分鐘就可以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這裡主要生産的是海外“爆款”ATTO 3和海豹,這兩款車型出口東南亞、南美、大洋洲多個國家,深受海外消費者及市場的歡迎。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稱,2023年,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生産中心首次成為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的比亞迪在去年第四季度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純電動車製造商,其海外銷量在2023年達到24.2萬輛。

  1月10日,在理想汽車常州基地車間,機械手臂進行焊接作業。(季春鵬 攝)

  常州也以“黑馬”之姿成為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弄潮兒,2023年以自主品牌申報出口的電動載人汽車增長165倍,全國每出口的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産自常州。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總經理張永生&&,比亞迪落戶常州不僅着眼長三角地區的市場,更是看中這裡産業鏈配套水平,當地在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産業和半導體、碳纖維等新興産業的集聚效應優勢明顯。

  整車、動力電池産業串聯起常州新能源汽車上下游,越來越多的供應商順勢“嵌”入比亞迪等頭部車企的産業鏈中。目前,常州新能源汽車産業鏈規上配套企業已超過600家。

  為加速推進新能源相關産業破浪出海,常州還將“出海口”搬到“家門口”。由於新能源貨物屬於第九類危險品,常州港沒有相關資質,此前新能源貨物只能公路轉上海港或鐵路轉寧波港。2023年8月,常州港通過“水水中轉”駁載至上海港的出海通道終於打通,半年來,已有5432標箱的新能源貨物從常州港順利出口。

  對出海口翹首以盼的不僅是傳統車企,格力博(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時間“試水”並受益。“選擇從常州港出海後,每標箱可節省約1500元,物流成本降幅達20%。”格力博投融資總監蔣曄介紹,隨着海事等部門正在推動申報費用優化,未來每標箱更可降低3000元左右物流成本。

  格力博是全球新能源園林機械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記者在展廳看到形式各異的割草車,旗艦産品不僅使用成本顯著低於汽油動力割草車,還能以更低售價保證更高性能。此外,根據供電功率形成不同系列産品,鋰電池包可在“洗、吹、修、鏈、打”等手持産品中實現互通互用。

  “新能源園林機械在北美地區的戶外動力設備領域升勢迅猛,市場份額由13%快速增長至36%。”蔣曄告訴記者,公司九成收入來自海外,在亞馬遜電商&&已連續12年居鋰電園林機械品類榜首,在美國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銷售額逐年增長。

  暢行海外的常州造車勢力並不局限於四輪車,常州喜力車業有限公司生産的電動三輪車熱銷土耳其等中東國家;九號公司生産的電動自行車登上紐約時裝周,電動平衡車和滑板車遍佈歐亞大陸和北美多個城市。

  儘管價格不菲,常州浩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款産品調速換擋電動摩托車2019年在意大利米蘭發布後,當年訂單量即超7000萬元。2023年,浩萬電動車海外營收近10億元,在歐洲市場品牌影響力排名前三。

  “萬億之城”打造新能源之都

  1981年,《參考消息》曾刊發日本《朝日新聞》一篇題為《中國新樣板城市常州》的通訊,記載了常州成為中國“中小城市學習樣板”的故事。改革開放初期,常州通過發展製造業,極大解放了生産力,解決了大量工人就業,受到世界關注。40餘年後,常州成為中國現有“萬億之城”中人口最少、地域面積較小的城市,再次成為備受矚目的“新樣板”。

  機遇總是眷顧有準備的城市。“新能源”這套試卷,幾乎所有城市都在作答,單個産業一枝獨秀的城市有很多,但像常州這樣“技能點滿”的十分罕見。2023年,常州新能源産業産值超7680億元,新能源汽車之外,常州光伏組件産量約佔全國十分之一,動力電池領域産業鏈完整度97%、居全國之首。

  這是1月5日拍攝的位於常州溧陽的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區(李博 攝)

  新能源賽道“坡長雪厚”,常州究竟有何秘訣,才能把一時“風口”變成長久“風向”?

  常州2013年就開始布局新能源産業,坐熱十年冷板凳,如今才初步構建新能源“發儲送用網”産業閉環。“常州新能源産業的拔節成長源於堅守實業的歷史迴響,深耕製造始終是常州這座城市刻在骨子裏的基因積澱。”常州工信局局長嚴德群介紹,往前追溯,20世紀90年代變壓器製造和電線電纜産業發展、本世紀初的光伏産業起步,都為今天的新能源産業打下堅實基礎。

  吸收外來企業,匯小流以成江海。比亞迪2019年投資常州時,産能還非常有限;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2016年到常州尋找生産基地時,只帶了3頁PPT;寧德時代落戶常州溧陽時,距離這家獨角獸企業和未來行業巨頭上市還有2年;當年已在破産邊緣的中創新航,在常州金壇出手“救市”後,僅用5年時間涅槃為2022年港交所募資最多的IPO……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産業培育的成功離不開超前眼光和超強定力,同樣需要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經歷數十載努力,常州深度融入國際創新生態,打造中以、中德、中瑞創新産業園等一批高水平創新載體,開放合作&&和省級國際合作園區數量位列江蘇第一。2023年,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發布,常州首次入圍“美麗中國”城市。

  在常州新北區一家名為宏微科技的企業,主營産品是不到10厘米的功率半導體芯片,在這方寸之間,企業以年均65%的增速,産值規模已達15億元。創始人趙善麒相信“宏圖之志,成於細微”,瞄準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充電樁等領域發力,前景持續向好。見微知著,常州企業不急於擴張規模,更在乎能否做成“百年老店”,正是這份專注執着,成就了常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66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32家,隱形冠軍、工業大獎總數繼續領跑全國同類城市。

  企業雄心可以管窺城市抱負。雖已立於新能源風口,常州並未止步——引入頂尖科創資源,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先後落子,一流科研“矩陣”逐漸成型;布局未來産業,被稱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産值全國領先,碳材料産業規模佔全省三分之一,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拿下全國首個氫能源機車出口訂單,打造國家氫能裝備質檢中心等高端&&……

  “擁抱世界”推動綠色轉型

  印度洋上的馬爾代夫由相互分離的大小島嶼組成,地理因素決定了該國無法建設大型發電站統一供電,每個島嶼基本都會建立自己的柴油發電廠。最高峰時,整個國家81%的發電量來自燃燒柴油,環保問題亟待解決。

  作為新能源行業領頭羊和綠色能源事業支持者,總部位於常州的天合光能攜手馬爾代夫環境能源部,為27個島提供光儲微電網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解決當地約1.1萬人的生活用電問題,每年可節省130萬升柴油。

  “常州不斷進行結構性轉型,這種轉型不僅應該在中國發生,也要在其他國家發生。”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全球化與發展戰略司司長柯睿智稱。

  如今,越來越多常州製造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充電樁、光伏組件等新能源産品暢銷世界各地,助力全球綠色發展。2023年常州出口“新三樣”産品達299.7億元,同比增幅近12.3%。

  1月3日,工人在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車間內忙碌。(楊磊 攝)

  常州不僅加速打造新能源聚鏈成群的“高地”,還發力成為新能源技術策源的“重地”,引領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2023年5月,全球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在江蘇常州金壇正式投運。這個位於地下千米、容積相當於105個泳池的鹽穴化身大型“充電寶”:用電低谷時,利用電能將空氣壓縮到鹽穴中;用電高峰時釋放空氣,將高壓空氣轉換為電能。一個儲能周期可存儲電量30萬千瓦時,相當於6萬居民一天的用電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説,金壇儲能項目的成功投運,開闢了中國地下鹽穴、礦井等深地資源利用的新領域,使豐富的地下鹽穴化身為綠色能源存儲庫。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吸引多批國際人士關注,未來有望在世界多地推廣應用。

  依託雄厚的新能源産業製造實力和不斷增強的新技術研發能力,常州聚焦“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努力成為示範應用先行探索的“熱地”。

  行走常州各地,新能源已成一道別樣風景:綠牌汽車不時駛過、充電樁密集分佈、建築屋頂上光伏板層疊閃耀、新能源廠商廣告格外顯眼……從全産業鏈條構建到場景化應用覆蓋,推動新能源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滲透,讓新能源引領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

  這是2023年12月21日拍攝的常州城區景色(楊磊 攝)

  近年來,“新能源之都”先後迎來80多名全球CEO來常拜訪、推進合作,他們的目標一致:挖掘發展新機遇,探討未來再加碼。

  進入中國市場四十多年,美國“百年企業”貝克休斯公司累計在華投資超80億元,其常州工廠生産的工業傳感器等産品與常州正在大力發展的光伏、電池、新材料等産業高度契合。“常州是中國重要的製造基地,特別是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機遇很大,我們想在新能源製造領域進一步發展。”貝克休斯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曹陽説。

  世界500強蒂森克虜伯已在常州6年追加6次投資。集團首席財務官克勞斯·基斯伯格博士等高層&&,企業在常州投資過程中感受到了優質的營商環境,更加堅定了深耕發展的信心,將加快融入常州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在常州研發生産出更多技術領先的新産品。

  1月25日,常州國家高新區與德國萊尼集團舉行簽約儀式,萊尼集團正式增資3000萬美元支持新能源汽車用精密線纜項目。萊尼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纜、銅線、線束生産商之一。1992年,因為看好中國龐大市場,以及常州産業、區位優勢,集團毅然落戶常州,成為該市第一家德資企業。30多年扎根發展,中國基地生産的電纜産品不僅廣泛用在德企在華生産的整車上,而且成功進入比亞迪、理想等中國新能源車企供應鏈。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常州新能源産業基礎充滿信心。未來三年,中國客戶佔比有望從15%增至30%,中國已成為集團業務增長最迅猛的區域。”簽約當天,萊尼集團汽車線纜事業部首席財務官安德烈亞斯·皮爾納專程從德國趕來,見證小小線纜不斷將兩國産業鏈供應鏈深度“捆綁”。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2月1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