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223個建築工程項目用上智能建造技術 ——
機器人“搬磚”,“江蘇智造”未來已來
1月19日,2023年度江蘇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入圍名單公布。28個入圍項目,分佈在南京、蘇州、無錫、南通、揚州和宿遷。近期,省住建廳將組織專家對這些項目進行實地核查,通過核查的則定為首批江蘇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
顧名思義,智能建造是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和相關技術,提高建造過程智能化水平的一種新型建造方式。2022年11月,南京、蘇州入選住建部公布的首批24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當年12月底,省住建廳&&《關於推進江蘇省智能建造發展的實施方案(試行)》,提出加大智能建造技術在工程建設各環節的應用,塑造“江蘇建造”新品牌。目前,全省有223個工程項目採用智能建造技術。
一群機器人“空降”項目工地
智能建造,“新”在哪?1月18日,在南京市建鄴區的G71地塊項目工地,記者看到一群“顯眼包”:測量機器人、地坪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其中測量機器人的造型和傳統的工程測量儀差不多,但多了個“大腦袋”。轉轉“大腦袋”,它就能完成測量工作。現場工作人員介紹,5名測量人員一整天完成的測量任務,一個測量機器人兩個小時即可搞定,幾乎沒有誤差,而且測量數據實時上傳管理&&,省去人工錄入。
項目空地上,工廠定制的墻板、樓板等預製構件高高碼起。每個構件都挂着一個二維碼,伴隨設計、生産和施工的全過程,相當於構件的“身份證”,有尺寸、材料、生産廠家等信息。工地的許多墻面上都貼着二維碼,手機一掃即跳出一個空間三維模型,上面清楚標注着一些實測數據。工作人員掃碼即可了解具體信息,施工管理更直觀便捷。這一切有賴於測量機器人,更要歸功於幕後的“智慧大腦”。
項目施工方——江蘇宜居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賈建偉告訴記者,“智慧大腦”是一個集BIM(建築信息化模型)、信息化、數字孿生、智能施工為一體的智能化集成化管控&&。它集納施工中的所有管理項目、人員和設備,履行“工地總指揮”職責。“以前材料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在不同&&運行,難免造成低效和資源浪費,而有了‘智慧大腦’,施工管理效率極大提高。”
3D打印建築現身市民廣場
多功能服務房、公交站&、街頭休閒角、單位門衛室……多個3D打印建築現身南京江北新區的市民廣場。在它們的“娘家”——南京嘉翼精密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進用視頻向記者展示一個3D打印建築的“生長”過程:可以吐出砂漿的機械臂不停擺動,留下“蛋糕裱花”樣的成型砂漿。隨着砂漿堆疊,墻面不斷長高……最終誕生了高6米、使用面積52.8平方米的兩層建築,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市六合區靈岩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院史展覽館。
在位於蘇州市相城區的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啟動區二期項目現場,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建造中心主任肖勇軍介紹,升降機是建築工程必會用到的基礎設備,該項目將傳統升降機升級為智能無人升降機,讓有人值守變成無人值守,實現24小時連續自主作業,梯籠內置的人數AI識別、載重感應控制等功能極大地提升了安全性。像升降機這樣的技術革新,該項目有80多個。
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有一個匯集4大系列14個建築機器人産品的“建築機器人4S店”。智能裝備研發與服務中心負責人、江蘇中傑建兆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史益軍用建築人的“行話”向記者展示“地面三件套”,包括搬運機器人、四輪激光整平機器人等;“墻面四件套”,包括室內膩子噴塗機器人、室內乳膠漆噴塗機器人等;“地空巡檢兩件套”……長手臂的室內膩子噴塗機器人,可根據規劃路徑,獨立完成墻面、天花板等大面積的膩子噴塗作業,對曲面、複雜空間的噴塗作業也游刃有餘,最高作業高度為4.6米。一個室內膩子噴塗機器人的作業量,能抵三四名工人。
三重優勢助力轉型擺脫困境
“我省將智能建造作為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工程項目、經營主體、産業鏈為重點,大力推行智能建造技術應用,推動建築業由傳統産業向現代産業轉型。”省住建廳建築市場監管處副處長周文輝説。
“智能建造的五大關鍵領域,包括建築産業互聯網&&、‘BIM+’數字一體化設計、建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部品部件智能化生産、智能施工管理。”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李啟明介紹,“智能建造並不是完全否定傳統建造方式,而是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賦能傳統建造過程。”
李啟明列出智能建造的三重優勢。首先,可以提升建築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例如,基於“BIM+”數字一體化設計,不僅可以出設計圖紙,還能出建築結構、水電暖BIM等數字産品。通過這些信息化模型,設計者可以預先檢驗結構裏的管線,優化設計以解決管線碰撞等問題,而傳統設計方法很難預先發現此類問題。
其次,可為打造智慧建築以及建築運維提供支持。智能建造過程中的一些數據産品,可以為建築運維提供智慧服務,根據建築空間特性匹配對應的智能系統,以達到節能減排、舒適居住、便捷管理、安全環保等效果。“可以説,沒有智能建造的過程,就無法成就完整意義上的智慧建築”。
第三,對相關産業也有推動作用。一些智能裝備、産品的大量使用,可推動形成智能裝備産業。在國家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中,有的城市就把智能建造産業園和産業鏈作為建設目標之一。江蘇也提出,要形成智能建造的新産品、新技術和新産業體系。
發展智能建造,旨在為傳統行業補短板、增活力,既是追求效率和質量的主動謀變,也是擺脫行業困境的轉型。在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宮長義看來,傳統建築業信息化水平較低、生産方式粗放、勞動效率不高、能源資源消耗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
隨着建築工人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不斷攀升,“用工難”成為建築業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之一。而智能建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型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産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是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以蘇州為例,50歲以上建築工人佔比已達40%。肖勇軍説:“由於工作強度大、環境差等因素,建築工職業的社會認可度總體不高。在同等收入情況下,年輕人更傾向於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行業。”因此,減少人工作業、改善作業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已成建築業共識。發展智能建造,無疑可減少人工依賴、降低人工成本。我省正探索的“機器人+産業工人”模式,就是利用智能裝備替代高危、臟累等崗位的施工工人。
“三步走”邁向智造未來
發展智能建造,被業內視為建築業從勞動密集型邁向技術密集型的必由之路。我省已確定智能建造“三步走”發展目標,“近期目標”是:到2025年末,智能建造適宜技術在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中應用佔比達到50%,培育30家以上智能建造骨幹企業。
南京市建委市場監管處(建築業發展處)二級調研員徐宏芳透露,南京確定35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總建築面積達367萬平方米,13家試點企業涉及勘察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産和技術服務等産業環節。該市累計新開工新型建築工業化項目約519.6萬平方米,約佔新開工建築面積的52%,在全省處於首位。
蘇州去年確定29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並要求到2023年底全市單項5萬平方米以上房建工程項目全面使用建築機器人輔助施工。蘇州市相城區住建局局長周建明介紹,29個試點項目有5個在相城,該區不僅成立智能建造産業聯盟,還構建了“一基地多園區”的智能建造産業空間布局,包括在渭塘鎮開工建設智能建造産業基地;在經開區、黃埭鎮等多個板塊建設智能建造細分領域的産業園區,涉及裝備製造、工程物聯、綠色建材等。
省住建廳明確,對智能建造項目給予大力支持,包括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所取得的技術成果優先申報省建設科技成果獎等重要獎項,支持招標人將投標人參建項目入選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情況作為擇優因素。去年,江蘇省優質工程獎“揚子杯”增設智能建造專項名額,3個項目獲智能建造專項獎。
為加快推廣應用智能建造技術,我省住建部門還支持大型建築業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和建築産業互聯網&&,建立全省統一的BIM設計交付和智能審查數據標準。眼下,中億豐、中建八局三公司、龍信建設等龍頭企業已建立研發中心,推進BIM技術在建設項目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應用,推進建築機器人技術、數據應用、算法應用等智能建造技術的研發、創新、應用。但周文輝也坦言,推進智能建造還存在相關配套政策不夠完備,財政、稅收等激勵政策尚未落實,地區發展差異大等問題。
實現美好圖景需要一個過程
未來的建築工人不再需要“搬磚”,危、繁、臟、重的活可以統統交給機器人,但建築工地會更加需要既懂技術又熟悉實操的“雙面手”。“懂建築工程的不懂信息技術,懂信息技術的不懂建築工程,能融合二者的專家非常少。”李啟明介紹,目前全國有106所高校開設智能建造本科專業,在江蘇,東南大學、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等10所高校開設了智能建造專業。開設早的才有一屆畢業生,晚的剛開始培養人才。
“作為建築産業的發展方向,智能建造不是簡單的單項技術、應用,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李啟明説,人才缺乏是一方面,智能建造還面臨技術、品牌不成熟,數字産品驗收方法不明確,新工藝工法標準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支撐智能建造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於培養人才、創新技術、完善標準,這不是兩三年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肖勇軍&&,在智能建造領域,國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應用場景也越來越豐富,但CAD(計算機輔助設計)、BIM等基礎軟體依然來自國外,需要産學研等多方攜手,把握原始創新的主動權。他向記者描繪了一個美好圖景:隨着技術的不斷演進,未來每一塊磚都可溯源,交房變成現實和虛擬的“雙重交房”。也就是説,購房者除了得到實體房,還能在線上擁有一個“虛擬房”,為後期房屋維護提供參考。
發展智能建造既能為做大做強建築業注入新動能,也將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建築産品。周文輝介紹,下一步,我省將堅持示範引領,評選一批全省智能建造示範項目、示範企業,引導實力強、技術優的骨幹企業加大智能建造創新投入,助力各項智能建造技術落地實施;積極打造智能建造産業園,吸引智能建造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強化各環節的主體協同,盡快形成智能建造産業鏈集群;建立新型建築工業化及智能建造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加強高層次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儲備,支撐智能建造穩步前行。(白雪 孟旭 劉霞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