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14日電(記者何磊靜)“98厘米,28斤!”凜冬清晨,無錫錫山區鵝湖鎮松芝村人頭攢動。隨着拉網、撈魚、裝筐等程序走完,上萬斤甘露青魚被捕撈上岸,漁民把一條頭魚緩緩抬到人群中,稱重一結束,全場頓時沸騰起來。
“個頭這麼大的魚沒見過幾條,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漁民翁建興説,青魚是江南地區許多居民家裏必備的“年味”,因其豐收時間臨近春節,開捕活動也成了當地重要年俗。
鵝湖鎮由原甘露、蕩口兩鎮合併而成,被譽為江蘇的“青魚之鄉”。當地盛産的甘露青魚體形修長、魚刺較少、肉質緊實,2023年養殖面積超1300畝,預計春節前有220多萬斤上市。
“青魚豐收,現在不愁賣!”翁建興指了指魚塘邊停靠的物流車笑着説。“魚一上岸就能送往全國各地,品牌起來了!”
鵝湖鎮農業科科長華向東告訴記者,因為鵝湖離市區遠,以前漁民的青魚只能在路邊擺攤銷售。“很多人賣不掉,最後只能用青魚來抵魚塘的租金。”為拓寬銷售渠道,當地政府引入現代化養殖技術保障青魚質量,同時與電商、物流等平台深入合作。
鵝湖鎮鎮長李曄軍介紹,鵝湖正積極做大做優甘露青魚品牌,加快建設甘露青魚産業發展研究中心,通過品質提升、産業轉型、園區建設等,構築“育繁推”一體、“産加銷”聯合的産業發展格局。
當地還圍繞青魚打造全産業鏈,一方面推廣青魚文化節,開展“好逛”“好吃”的魚主題文創及魚産品售賣市集等文旅活動,同時結合垂釣等休閒方式,打造特色農家樂、主題民宿等。
品牌效應也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吳陽清就是其中之一。作為鵝湖鎮年輕漁民代表,他承包魚塘,與南京農業大學相關院士團隊合作,開展“科技養魚”,老漁民們紛紛上門取經。
“我們既要做好漁文化傳承,也要在打造農文旅品牌中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讓發展甘露青魚産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一股重要力量。”鵝湖鎮文化旅游科科長華舟玲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