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徵,古稱真州,清代詩人袁枚在《真州竹枝詞》中寫道:“江聲漸遠市聲近,小小繁華一郡城”。讚嘆儀徵作為當時淮南鹽務中樞的繁榮。進入新時代,儀徵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産業興旺、民富村強,城鄉和美新貌更加令人矚目。
儀徵市委書記孫建年説,儀徵是長江下游北岸唯一主城區依江而建的縣級城市,爭當跨江融合發展先行者,必須走穩走實鄉村振興路,讓城鄉産業“各美其美”“各強其強”,讓富民強村良性互動,這是區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城鄉共榮、全域共富的關鍵。
近年來,儀徵在穩定糧食生産基礎上,以林果茶蔬為重點,培育培強鄉村産業,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特色”立本、“聯建”聚能的富民強村新路。2022年,儀徵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302元,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58萬元、連續3年增幅保持8.5%以上,在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綜合排名第一等次。
“黨建”引領 “百雁”爭鋒
2023年12月4日,“百雁爭鋒——村集體經濟發展擂&賽”大儀鎮分站賽舉辦。老壩村、高田村、河北民族村、朱橋村、路南村黨組織書記先後登&,通過“短視頻+PPT”的方式,輪番登&述實績、講經驗、比做法,集中展示了2023年以來各村産業發展的亮點和成效。經過激烈角逐,朱橋村、路南村榮獲一等獎。
為充分調動村黨組織壯大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倒逼村級增收項目落地落實,2023年3月,儀徵市創新啟動“百雁爭鋒——村集體經濟發展擂&賽”,以每月預選賽、分站賽、年底總決賽的方式持續舉行,推動村黨組織全面參與,“不漏一村、不少一人”。
儀徵市委副書記胡彩雲説,通過引入不同形式的競爭機制,在村黨組織書記中形成比學趕超氛圍,有助於錘煉一支可堪重任的“頭雁”隊伍。
有競爭就有獎懲。儀徵建立了村集體項目增收激勵制度,每年從村集體經營凈收益中拿出20%,用於激勵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資産作出貢獻的村幹部,其中對獲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綜合考核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的村,一半獎金直接發放給村黨組織書記本人。對於發展村集體經濟能力欠佳、未通過實績考核的村黨組織書記,則實行末位警示淘汰,以此進一步明確以實幹論英雄、憑實績用幹部導向,讓有為才有位成為共識。
月塘鎮近年來有針對性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若干激勵措施,在拖欠租金催交、招商引資收益、閒置安置房認購等方面,每個村可按比例分成。同時,將年度村集體經濟盈餘情況作為各村考核評比結果的重要依據。2022年,月塘鎮19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累計增加175萬元,盈餘317萬元,同比增幅分別達9%、11%。
儀徵市委辦公室印發的《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到2025年,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將超200萬元,全面消除80萬元以下欠發達村。
“特色”立本 産業“競放”
儀徵丘陵崗地佔轄區總面積80%以上,耕地資源緊缺,鄉村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儀徵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永春説,産業是鄉村發展的生命力,特色是産業發展的競爭力。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産業,是強村富民的立本之舉,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劉集鎮白羊村背靠白羊山森林公園,村內林木資源豐富。2022年10月,村黨總支書記郭俊經多方調研,決定帶領村民盤活林下空地,種植赤松茸。“雖然産業剛起步,但富民效應很明顯。到了大量出菇季節,30畝赤松茸基地日均産量可達1500斤,每斤最高可賣到14元。”郭俊高興地説。
村民趙慶紅説,赤松茸一年可種植兩季,歷時5個多月,全程都有用工需求。“以前送孩子上學後就和鄰居閒聊、打牌,現在有空就來基地幫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月塘鎮趙橋村位於登月湖下游,登月湖原名鴨嘴橋水庫,是揚州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國家二級備用水源。趙橋村以綠色生態為“賣點”,由村集體領辦糧食專業合作社,流轉1200畝土地種植稻麥,並配套高標準烘乾、倉儲等設施設備,傾心打造“鴨嘴橋”大米品牌。
村黨總支書記楊勇説,“鴨嘴橋”大米按每斤兩元的價格優先供應本村村民,對外銷售則為每斤3.5元。合作社年産大米約60萬斤,除“特供”本村村民外,其餘均銷往南京、揚州市場,供不應求。
眼下,趙橋村正抓緊規劃農産品展示中心,建成後將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推介銷售“鴨嘴橋”大米、“綠楊春”茶葉、“月塘水芹”等地方特色農産品。同時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多途徑、多元化拓寬村集體和農民增收渠道,力爭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30萬元。
“我們棗林村成立棗林人家勞務專業合作社,為景區和企業提供環衛保潔、園藝管護等服務,每年實現勞務增收30多萬元。”“我們紅光村黨組織領辦集體農場,農忙時黨員幹部全部投身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等環節,實現年總收入120萬元,村集體凈收益35萬元。”……
在儀徵,蓬勃發展的鄉村産業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活力與張力並顯。為進一步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從2023年起,儀徵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共富基金,重點支持村級組織發展特色産業項目,單個項目最高補助50萬元,鎮級財政再按市財政50%以上比例追加補助。
“聯建”聚能 “抱團”共富
“家裏3畝旱地以前就種些芝麻、大豆,一年忙下來只能掙2000來塊錢。自從跟着‘聯盟’種黑莓,收入翻了10倍多。”馬集鎮合心村村民林興華談起自家生財之道,滿是自豪。
林興華口中的“聯盟”,是由村“兩委”聯合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植戶等多類經營主體組建的“黑莓産業聯盟”。“聯盟”成員各司其職,形成了集種植、社會化服務、收購、加工、銷售等於一體,融合採摘、旅游等多業態發展的立體式産業鏈條,目前種植面積已突破8000畝,總産值超億元。合心村先後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特色産業億元村等多個榮譽稱號。
發展鄉村産業,促進富民強村,土地、人才、資金等發展要素匱乏、不均等問題是關鍵瓶頸。如何突破?楊永春説,全市積極探索支部聯建、村企聯建、村村聯建等多種形式的抱團發展新模式,促進資源聯享、産業聯興,形成了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優勢互補、多方受益”的良好發展局面。
真州鎮村級經濟發展共建共富創業園正如火如荼建設中,創業園由鎮成立的強村公司運營,9個村黨總支書記擔任公司黨委委員,實行“村村聯建”抱團發展。園區項目用地約30畝,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左右。目前已有50多家商戶有意向入駐創業園,預計投入使用後,每年可創造收益600萬元以上、帶動就業500人左右。
站在新城鎮沿江村村部前遠望,一片綠油油的菜園在冬日裏格外搶眼。村黨支部書記湯永軍介紹,村裏利用揚州市公安局機關黨委支持的專項聯建資金打造了“黨建愛心菜園”,黨員帶頭種植青菜、菠菜、莧菜等時令蔬菜,收穫的“愛心菜”無償送給村裏的孤寡、特困、殘疾戶。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村集體經濟持續向好的沿江村為引導村民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村黨支部還和有關企業黨委聯建了“愛心超市”。村民有破陳規、除陋習等向上向善行為的,都能獲得相應積分獎勵,用於兌換物品。
鄉村振興任務艱巨,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戰略實施的“牛鼻子”。儀徵在新時代、新思想指引下,以富民強村為抓手,以産業振興為基礎,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鄉村經濟社會實現了更加全面、更加均衡、更加可持續的發展。相信儀徵在鄉村振興路徑上的思考、探索和實踐不僅可以取得更大的喜人成就,而且也將為其他地區帶來更多可供借鑒的做法和經驗。(陳兵 李曉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