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元旦假期南京多家博物館在晚間開放
夜游博物館,遇見“夜金陵”
元旦假期,南京老門東景區花燈璀璨,吸引許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賞燈游玩,歡度假期。 蘇陽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2023年12月30日晚,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傳來優美的白局旋律,該館探索“夜游+演藝+數字展示”模式,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元旦假期,江蘇省一些博物館開啟“夜游”模式,給市民游客帶來別樣體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別樣方式走進人們生活。
12月30日晚7點整,在該館梨園雅韻小劇場,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黃玲玲和她的弟子們正在表演《秦淮游》《唐詩三首》等白局節目。老家河南的觀眾陳亮專程來看白局。“第一次聽到用戲曲腔調把古詩詞唱得這麼好聽,簡直太美妙了。”陳亮感嘆道。
白局唱唐詩的表演者是南京市科睿小學四年級學生楊雋婉。黃玲玲告訴記者:“楊雋婉的媽媽跟着我學白局10多年了,現在楊雋婉也喜歡白局,一起跟着學。”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津逮樓,入夜後還可觀看5D沉浸立體空間數字展示。在這裡,不僅可以一覽熙南裏、大報恩寺等金陵勝景,還可以“站”在畫舫之中,沿着秦淮河蜿蜒前行,欣賞兩岸的亭&樓榭。津逮樓外的假山前,正在上演3D水幕秀。燈光映照下,水秀表演中的水流變幻出龍、京劇臉譜等各種形象,讓觀眾仿佛置身於夢幻仙境。
“這是博物館正在全力打造的‘甘宅雅韻’博物館夜游項目。”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劉媛之介紹,夜游項目以甘熙宅第內花園、連廊、假山、池塘、津逮樓、茶館、42號院等為參觀動線,通過紗幕投影、3D水幕觀影、5D沉浸式觀影等聲光電展示手段,打造“燈在景中生,人在燈中游”的視覺盛宴,同時將南京白局等傳統曲藝演出嵌入夜游環節中,讓觀眾體驗穿越古今的奇妙,體味不一樣的“夜金陵”。
“博物館奇妙夜”也吸引一批批研學團隊。“這張圖是明清時期17座貢院的分佈圖,其中北京的順天貢院、南京的江南貢院並稱為北闈、南闈,江南貢院在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講解員正在給一個外地來的學生團隊講述江南貢院的歷史。
“我們來自蘭州,我們班在南京、上海一共研學7天。白天去了中山陵、明孝陵,晚上來夫子廟參觀中國科舉博物館,了解科舉文化,感覺把一天時間全用上了,超有收穫。”團隊一名學生告訴記者。
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薛銀介紹,該館工作日閉館時間為晚10點,雙休、節假日延長到晚10點半,暑期高峰期間甚至延長到晚11點,是南京乃至江蘇的博物館中開放時間最長的。夫子廟豐富的歷史底蘊、南京獨特的科舉文化,使得夜晚到該館參觀、研學的人非常多。據統計,晚上6點到10點,該館每單位時間內的人流量是白天單位時間內人流量的兩倍。
為豐富夜游內容,中國科舉博物館不斷推出精彩活動:明遠樓前安裝全息3D投影設備,播放古代科舉考試相關畫面,講述古代士子艱苦求學、報效國家的精彩故事。同時,還推出“龍門開啟”“貢院張燈”“狀元巡游”“舞動漢韻 舞動青春”等特色展演。
12月30日晚8點,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推出免費講解活動。“《新白娘子傳奇》劇組曾在此拍攝,這裡也是1987年版《紅樓夢》的取景地之一。”講解員一邊指着園中的景點,一邊向游客介紹。
“夜游博物館會帶給游客不一樣的體驗。”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顧蘇寧建議,更多博物館打造特色“夜游名片”,進一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同時融入現代審美和新的創意,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楊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