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科技構建沉浸式“築夢空間”

  ——“無錫影都”開創“中國影視基地4.0時代”

  12月18日,無錫迎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大雪,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的虛擬棚內卻氣氛火熱,央視熱播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和電影《白蛇》等剛剛完成拍攝,蘇産電影《澎湖海戰》《狂爆》又將進棚。

  站在虛擬棚內的“超級屏”下,沉浸感撲面而來。屏幕上,藍色星球閃耀着神秘的光芒,讓人仿佛置身於浩瀚的宇宙之中。

  “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LED巨幕拍攝屏,由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和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聯袂打造。”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超級屏”顯示弧長44米,高10米,整屏分辨率高達15K,高分辨率和廣色域的屏幕,不僅能提供互動背景,還能生成真實的環境反射與折射,讓現場光影造型變得自由可控。

  “超級屏”蘊含了怎樣的高科技含量?記者了解到,LED虛擬拍攝技術整合了實時數字影像、實時光影渲染、實時攝影機運動跟蹤與實時運算等眾多前沿科技,把影視製作的特效從後期前置到開機前,顛覆了傳統影視的生産流程。

  “以往,拍攝特效大片時,需要演員站在‘綠幕’前進行無實物表演,再通過後期製作進行特效合成。LED虛擬攝影棚則創造了一個沉浸式拍攝場景,演員可以直接與虛擬場景互動,在光影氣氛中,他們能更好地感受情緒,快速入戲。另一方面,演員與場景融為一體,攝影師‘所見即所得’,大幅提升了拍攝效率。”園區負責人介紹。

  在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中,主持人撒貝寧領銜探訪團“穿越”到1082年的黃州,彼時,47歲的蘇軾因為“烏&詩案”被貶黃州已有兩年多,他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不遠處,懸崖峭壁穿透雲霄,江水拍岸激起白色浪花,蘇軾神游往昔,赤壁之戰中,周郎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些奇絕壯美的特效鏡頭正是這塊“超級屏”的傑作,負責虛擬拍攝的是園區視效製作企業——時光坐標,自今年9月以來,他們已使用“超級屏”拍攝了6個項目。時光坐標首席技術官朱驥明告訴記者,這10年間,虛擬拍攝已經歷了3次更迭,從最初要“依靠攝影棚”到“攝像機本身可追蹤”,再到現在的LED“超級屏”。朱驥明説,“超級屏”的高密度像素和真實感,讓演員更能“沉浸”表演,同時,它的“實時預覽效果”也給予了現場導演更大的創作空間。

  在影視後期製作中,“超級屏”同樣帶來了很大便利,Base Media無錫分公司總經理葉偉清説,“虛擬拍攝”真實還原了三維空間中的光影效果,能提升電影質感,“影像實時回放”為視效部門縮減了後期製作時間,大幅降低了影視製作成本。

  超級技術的背後是一支“超級隊伍”——“5G智慧虛擬攝影聯合實驗室”,這個實驗室融合了中國電影科研所的“科研優勢”和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的“産業優勢”,不僅誕生了“電影級巨幕拍攝屏”,還擁有電影級5G智慧虛擬攝製棚,以及全國首個“AIGC+影視拍攝製作”創新中心。

  從雪浪軋鋼廠到電影夢工廠,“數字科技”又一次成為“無錫影都”布局的關鍵。早在2012年,園區就以“科技拍攝”和“數字製作”為核心,打造現代電影工業産業鏈,此後,舊廠房被逐一改造為15座科技拍攝棚,具備智能拍攝、虛擬拍攝、3D拍攝、同期錄音等功能。

  10多年來,園區還吸引了墨境天合、倍視傳媒、諾華視創、盛悅國際等800余家影視文化企業落戶,這些企業覆蓋了從上游內容開發、中游設計製作、下游營銷傳播等電影全産業鏈環節。影片《長空之王》中效果炸裂的視覺技術,由園區企業壹貳參雲圖科技參與製作;國産科幻巨作《流浪地球2》,由園區企業墨境天合參與製作;由園區企業星皓影業出品的《澎湖海戰》被列入國家重點影片。

  在這裡,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可以被清晰感知,10年前特效團隊來自國外,如今,中國團隊不僅能自主完成,甚至能反向“出圈”拿下海外訂單。記者獲悉,目前園區已承接了1200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和製作,形成年拍攝80—100部、年製作200—300部影片的産業規模。

  對於如今的“無錫影都”來説,“數字化升級”仍在路上。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劉達説,接下來,實驗室將着眼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科技在電影拍攝製作生産中的創新應用,推進5G智慧虛擬攝影領域核心器件與軟硬體系統的國産化,培養一支優秀的科技人才隊伍。

  園區將從虛擬拍攝、智能製作、算力系統等開發應用上繼續發力,投資12億元打造“影視智能拍攝製作園”。

  “智能化是4.0時代的核心特徵,‘智能製作’是以人工智能的方式來輔助劇本創作、場景及分鏡等製作。算力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綜合體形成,是人機互動的關鍵點。”園區相關負責人&&,希望通過這些應用,實現影視拍攝、製作和管理的智能化,開創“中國影視基地4.0時代”。(周 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