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破1200億件,大量包裝物如何避免産生過多垃圾 ——
快遞“變瘦變綠”,亟待全鏈條發力
快遞服務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而海量快遞産生的大量包裝廢棄物卻成為城市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動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但快遞“綠”化進程中還面臨不少現實堵點。
二次包裝少了,快遞垃圾為何依然不減?
12月6日一早,南京市江寧區金王府小區垃圾分類點,1小時內先後有三四個老人在垃圾箱附近逡巡。“你紙盒還要啊?不要就給我吧。”市民張阿姨站在垃圾箱旁,忙着“攔截”即將被丟入垃圾箱的快遞包裝盒。張阿姨通過撿拾這類可回收紙盒,按每斤0.7元價格售賣,1個月能賺100元左右。記者在多個小區走訪發現,小區垃圾最多的就是快遞包裝紙箱和包裝袋。某廢品收購站老闆&&,在每天收到的廢品中,快遞包裝佔比最高。
國家郵政局5日宣布,今年截至12月4日,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200億件大關。近年來,國家&&多項措施持續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2020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明確快遞包裝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同年,國家郵政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推行快遞包裝綠色認證制度,包裝箱、膠帶等獲得綠色認證的快遞包裝産品,需要滿足資源節約、環境無害、消費友好等方面的特性要求。今年國家郵政局實施“9218”工程,減少二次包裝比例、推廣可循環使用的快遞包裝産品、回收復用瓦楞紙箱……其中不乏快遞綠色治理的實招。
近年來,江蘇持續推進規範郵件包裝治理工作,鼓勵企業使用“瘦身”膠帶、高強度包裝箱,推廣簡約包裝,整治過度包裝。截至今年6月底,江蘇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98.33%,使用可循環快遞包裝的郵件快件達5428.1萬個,回收質量完好的瓦楞紙箱4439.74萬個。
二次包裝少了,為什麼還是會在小區垃圾站看到大量快遞包裝産生的垃圾?“根據我們的統計,70%以上的包裹並不是由快遞企業包裝的,而是電商或用戶包裝好,直接交給快遞員的。”江蘇省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邰紅兵&&,推動快遞包裹的綠色包裝,不僅是寄遞企業的責任,“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電商、用戶和快遞企業三方一起努力。”
防運輸受損,包裹如何又“瘦”又耐摔?
實現電子運單、採用“瘦身”膠帶、可循環中轉袋……很多時候,快遞企業能改變的只是包裝“外層”。而經常網購的人會發現,哪怕買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東西,商家都會把物品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
前不久,南京市民劉女士收到一個超大的紙箱,打開後發現,竟然是自己網購的葡萄,每串外面都裹着氣囊,和紙箱之間還夾有緩沖泡沫板。南京市民章靜今年“雙11”購買了許多美粧産品、護膚品和洗漱用品,她發現很多包裝比實際商品大好幾倍,“快遞盒打開後先看到一圈氣囊,裏面是品牌禮盒,禮盒裏面塞滿了拉菲草,不仔細看都找不到那30毫升的粉底液。”
對此,電商從業者&&,這也是無奈之舉。“越是昂貴的商品,越要在包裝時多上幾道‘保險’。”化粧品網店店主吳娥告訴記者,包裝化粧品不僅需要紙箱、氣泡膜、膠帶,還可能根據季節作出改變。比如夏天防止口紅融化可能需要冰袋,冬天防止玻璃瓶身炸裂需要保溫棉,壓盤類化粧品更是要包上厚厚的氣泡膜。她每年的快遞發貨量在4萬—5萬件(次),每個快遞的包裝耗材費在0.5—2元不等,花在包裝上的費用大概幾萬元。在她看來,快遞要“瘦身”要“綠化”,必須解決成本和質量兩方面問題,市面現有環保包裝材料不僅價格高,質量也並不穩定,“我們嘗試過不需要膠帶的自封箱,後來發現,不僅成本更高,堅固度也遠不如膠帶纏好的普通盒子。”
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的張帥在網絡&&銷售綠植等,今年線上銷售額超100萬元。他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商品在運輸途中受損,不同産品打包方式不同。比如,多肉植物用衞生紙包裹,樹苗用塑料袋套上,綠植用紙板固定再用膠帶捆綁。大株植物更費周章,比如發財樹,一般要用長0.4米、寬0.3米、高1.5米的快遞盒做‘保護殼’,中間樹榦部分用膠帶固定,防止損壞。”
一箱膠帶30卷,張帥每年要用掉數百箱,一年花費在快遞包裝材料上的費用有10多萬元。如果換成可降解膠帶、循環編織袋、EPP泡沫箱等其他包材,打包成本要比現在高出40%左右。“大企業或許有能力承擔,但對我們來説壓力太大。”張帥説。
綠色亮點頗多,循環包裝推進阻力在哪兒?
要保證物品安全送達,又要考慮經濟性,包裝的循環利用被認為是兩者的平衡點。可降解快遞包裝袋、綠色B2B循環箱、循環生鮮保溫箱……一些快遞公司率先嘗試。但記者採訪發現,相比快遞業務總量而言,可循環包裝使用佔比整體較少。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市分公司同城營投部經理曾正勇告訴記者,中國郵政是綠色快遞業務開展較好的快遞公司,“無錫分公司當前開展的快遞包裝循環利用業務,約佔該公司無錫同城快遞業務量的20%,即每5件快遞中就有1件通過循環包裝寄送。”他也坦言,目前綠色快遞業務只限於同城投遞,即收寄方均為無錫本地。
在同城投遞中採用循環利用業務,收寄方還需要滿足兩個要求。一是採用循環包裝材料的寄件人比較固定,基本都是同城郵寄需求量較大的政務類型單位,例如無錫分公司相關業務的主要客戶中,比較穩定的有4家醫院、1家稅務局、1家法院和當地車管所,郵寄內容主要是機動車牌照、中藥包裹及法律文書。二是循環包裝材料“定向回流”,即包裝從哪個快遞網點發出,最終還要通過投遞員和分揀中心,回收到這個網點,這樣才能參與二次包裝利用。為何一定要定點“回流”到發貨網點?曾正勇解釋,包裝材料雖然可以循環利用,但不同用途的循環包裝卻並不通用,往往還會印上寄件單位名稱或專門用途標識,比如中藥包裝袋一般只封裝中藥,而不會封裝機動車牌照或文書。
中國郵政無錫分公司有一套固定的循環箱及循環袋“流向圖”,包裹先從寄件單位出發,運抵同城處理中心分揀,接着轉運到相關投遞網點,投遞並經收件人現場簽收後,再由投遞員將循環包裝帶回投遞網點,並把相關包裝材料原路退回同城處理中心,最終返還發貨網點。這樣一套流程走下來,可以發現業務推廣中存在4個難點——
第一,郵件投遞時,收件人不一定可以現場簽收,讓投遞員迅速回收包裝。這樣一來,快遞公司開展業務時不僅時間成本增加,人力物力等隱性成本也在增加。此外,因為循環包裝需多次利用,為了加強過程管理,還需形成專門&賬。第二,回收的包裝不一定完好。即便按規定在快遞簽收後當場取回,但仍然存在人為損耗。無錫分公司今年初採購的5000個可循環利用機動車號牌專遞殼,眼下僅剩1700多個能正常使用。第三,循環袋、循環箱造價較高,不利於普及。以容量約1.8升的可循環利用藥箱為例,單個藥箱造價普遍超過30元,但同等容積的紙盒單價一般為1—3元。據測算,只有循環次數超20次,循環箱、循環袋的使用成本才有可能低於常規紙質包裝,從而顯現其價值。第四,缺乏統一標準帶來責任風險。事實上,快遞行業人士最期待的循環利用局面,是能夠設立面向社區、學校的循環包裝回收站。但問題在於,國家暫無適用於行業內所有快遞公司的統一回收標準。快遞公司不敢也不願冒風險,接收使用過的循環包裝。
協同共治全程發力,逐“綠”而行還需頂層設計
回收難度、成本問題、法律風險,種種原因相互交織,造成快遞行業循環包裝材料推廣過程漫長而艱辛。
在曾正勇看來,綠色快遞業務要想真正推行開,首先要促使快遞包裝更高效循環利用。建議確立國內統一的快遞包裝回收標準和循環利用標準,並設立被多數快遞公司所接受的、面向社區和學校的循環包裝回收站。“希望不管哪家快遞公司從哪兒寄來的循環包裝,到了我們手裏,都能拿來放心地進行二次利用。”曾正勇説。
讓更多快遞包裝“變廢為寶”是快遞“綠化”的另一重要突破口。國家郵政局一項監測數據顯示,由於回收價值低,99%的塑料類快遞軟包裝廢棄物得不到有效利用。社會公眾對塑料軟包裝的可回收性,普遍認知較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王經文介紹,隨着塑料工業的快速發展,塑料種類日益龐雜。市面上的塑料製品根據其加工性能的不同,可以分為熱固性、熱塑性塑料兩種,其中熱塑性塑料再加熱後可以融熔,是可以回收復用的,但實際回收利用率較低,“比如快遞中白色大塊的泡沫板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還有包裝用的塑料發泡膜主要成分是聚乙烯,清洗、回收這些廢棄塑料都需要較多時間、人工成本,獲得的經濟收益卻較少,因此不被回收體系看好。”王經文認為,儘管高價值利用還存在瓶頸,但塑料回收的潛力仍然巨大,要完善回收體系,鼓勵廢棄塑料應收盡收。建議包裝製品從前端設計就充分考慮易回收性、易再生性,“比如一些平板電腦和手機生産商家另辟蹊徑,完全不使用塑料泡沫包裝,僅僅憑藉設計工藝,將包裝盒折疊成相應形狀,讓産品及其零部件安放得恰到好處,不會發生磕碰損壞。”
“綠色元素要融入快遞包裝的全生命周期,綠色快遞推進還需要加強系統性、協同性。”南京財經大學綠色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孟浩説,目前外賣商家、電商廠家、物流企業及包裝生産商尚未形成良好協同機制,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加強互動銜接,細化並統一生産、包裝等各環節的流程標準,並從法律法規層面建立健全強制性綠色管理評價體系。政府還可以通過採取稅收優惠、財政撥款等措施鼓勵企業提升包裝科技含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包裝領域,減輕快遞包裝綠色發展路上的成本壓力。在建立健全回收渠道方面,可以在社區、學校設立綠色循環包裝的配套回收點,以積分回饋等方式鼓勵居民逐漸養成綠色回收習慣,“作為綜合性社會問題,快遞‘綠色轉型’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企業、市場共同發力和消費者理念轉變、行動配合。”(洪葉 劉霞 李睿哲 蔣明睿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