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湖地區山清水秀、人文厚重,要彰顯江南農耕文化底蘊,努力建設鄉土中國、詩意江南的鄉村典範﹔寧鎮揚丘陵山區環境優美、大江大河,農業科教資源豐富,要努力把鄉村建設成都市休閒、農業科技富集區﹔裏下河地區水網密布、生態良好,要充分彰顯靈動秀美的水鄉風韻﹔沿海地區區位獨特、資源豐富,要努力彰顯濱海風貌和田園風光﹔黃淮平原遼闊平整、林田河湖交錯,要充分展現平原大地景觀,努力把鄉村建設成為林茂糧豐的美好家園。”省委省政府《關於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意見》為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作出明確部署安排,勾勒出水韻江蘇的風貌之美、富庶之美、時代之美、人文之美。
平疇沃野、山清水秀的風貌之美
江蘇將提升鄉村面貌作為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有力抓手,在全省範圍內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十四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檔升級,今年完成1066個行政村整村推進無害化衞生戶廁改造提升,全省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超過99%、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6%。引導建設美麗庭院、美麗菜園、美麗果園、美麗村景、美麗田園,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665個、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範村673個、省級傳統村落502個,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處處是景”成為鄉村新時尚,實現從乾淨整潔到美麗宜居的躍遷,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詩意棲居和美畫卷,正在江蘇農村大地徐徐展開。
魚米之鄉、産業興旺的富庶之美
江蘇以佔全國3.2%的耕地,生産全國5.5%的糧食、7.6%的蔬菜,養活了佔全國6%的人口。2022年糧食總産量753.8億斤,達到歷史新高,蔬菜産量穩居全國第四位,畜牧業産值連續12年超千億元,淡水漁業産值一直穩居全國前列,彰顯出充盈大國糧倉的江蘇擔當。無論是傳統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還是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態,都齊頭並進、均衡發展,2022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734億元,休閒農業綜合收入907億元,農産品網絡銷售額1226億元,均居全國前列。構建“4+13+N”農業全産業鏈體系,重點打造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産、綠色果蔬等4條全産業鏈産值超千億級省級重點鏈,建設水稻、生豬、淡水魚、果品等13個細分産業鏈,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鏈,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城鄉融合、服務均等的時代之美
鄉村建設治理全面推進,全域村容村貌顯著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4%,城鄉融合發展逐步向高水平邁進。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深入推進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2022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8486元,增幅連續多年高於城鎮居民,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組織開展富民強村幫促行動,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幫扶政策逐步完善,防範化解因病返貧致貧長效機制逐步健全。深入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支持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産參股等多樣化發展途徑。從功能齊全、獨具特色的城鎮,到交通便利、生活舒適的農村,江蘇鄉村城鄉融合發展,顏值與日俱增。
鄉風文明、治理有序的人文之美
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同推進,“面子”和“裏子”一起做,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總結推廣徐州馬莊“兩個文明一起抓”等經驗做法,探索形成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江蘇路徑。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道德紅黑榜和三個“一張圖”典型方式,規範村級組織“一套表”“兩本賬”“三張清單”,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實現全覆蓋,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縣(市、區)7個、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133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組建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智庫,組織開展農業文化遺産普查,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總數達10個、省級農業文化遺産名錄達20個,打造成農民有情結可安放、有鄉愁可寄託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