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11月20日至22日,2023中歐海上新能源發展合作論壇在鹽城舉行,全球新能源領域的目光再次聚焦黃海之濱。鹽城市委書記周斌出席論壇並發表致辭。

鹽城市委書記周斌 席航飛/攝

  周斌介紹,鹽城地處太平洋西岸、中國東部沿海,擁有江蘇省最大的陸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最廣的海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最長的海岸線582公里,是“一帶一路”鏈結東北亞的重要節點、中國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集空港、海港、高鐵、高速為一體的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拉近了與世界主要城市的時空距離。鹽城建有珍禽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自然遺産”“國際濕地城市”兩張生態金名片,成功舉辦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

  除了自然生態環境好,鹽城全力培育“5+2”戰略性新興産業和23條重點産業鏈,全面啟動低(零)碳産業園建設,工業全口徑開票銷售近萬億,晶硅光伏電池片、組件和風電裝備綜合産能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在工業經濟的強勁支撐下,去年鹽城經濟總量達7080億元,在中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排第39位,展現出蓬勃生機和巨大潛力。

  周斌提到,近年來,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30·60”雙碳目標指引下,鹽城市堅持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致力打造全球有影響、全國樹標杆的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城市和新能源産業融合集群,努力實現兩個“2000”目標,即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

  發展海上新能源,鹽城具有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沿海風能資源富集,100米高度年均風速超過7.6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小時,是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400-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現有可開發的海上風電和光伏資源約60GW,相當於3個三峽電站。

  發展海上新能源,鹽城具有集群成鏈的産業優勢。風電裝備集聚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構建涵蓋研發設計、裝備製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於一體的全産業鏈條,海上風電整機産能約佔全國40%,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産能最大的基地之一。光伏行業全國前10強企業有8家在鹽城投資,硅片産能53GW/年,光伏電池片産能73.2GW/年,光伏組件産能95.3GW/年,綜合産能位居中國城市第一位。

  發展海上新能源,鹽城具有中歐合作的堅實基礎。與法國、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在資源開發、裝備製造、技術創新、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努力在世界新能源産業版圖中嵌入更多“鹽城坐標”。由國家能源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合資建設運營的東&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創了中歐合資海上風電建設和運營的先河,為全球海上新能源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試的寶貴經驗。

  周斌&&,加強中歐海上新能源合作,有助於發揮互補優勢,促進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助力全球能源轉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中歐海上新能源發展合作論壇打造成為資源對接、智慧碰撞的高層次國際平台,推動中歐雙方在産業項目、技術研發、數據共享等領域開展多元化、多層次交流合作。”周斌&&,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圍繞“風光火氣氫”一體化開發、“源網荷儲”一體化布局,共同參與海上新能源開發,共同參與鹽城低(零)碳産業園建設。

  “我們將全力做好服務保障,讓大家投資放心、發展安心、生活舒心。我們堅信,在《中歐領導人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聯合聲明》等一系列重要合作文件的指引下,雙方在能源發展政策與市場改革、清潔能源轉型、碳交易合作等各方面,一定能夠達成更多共識,形成更加豐碩成果,為全球碳達峰、碳中和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周斌説。(文靜 報道員:席航飛 徐新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