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濕地城市——黃海之濱鹽城,“風光”無限,綠能澎湃。蔚藍的大海,波濤翻滾,一台&&上風電發電機組在萬頃碧波中迎風旋轉;一面面藍色光伏面板熠熠生輝,源源不斷的綠電送進了千家萬戶……

  這裡蘊藏着豐富的“風光”資源,是中國海上風電産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城市、中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被譽為中國“海上新能源第一城”。

  風光名城,綠能之都。在全球能源市場面臨深刻變革、能源轉型的大勢下,鹽城堅決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戰略,扛起“雙碳”使命,強化“C位”擔當,從“背朝大海”轉向“面朝大海”,從“靠海依海”轉向“向海發展”,科學開發“風光”資源,構建綠色低碳産業體系,崛起千億級“風光氫儲”産業集群,在“雙碳”目標引領者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擘畫“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的壯麗藍圖。

  禦風追光 厚植綠色轉型新優勢

  千里海疆,灘塗延綿。鹽城“風光”資源得天獨厚,作為江蘇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塗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海洋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小時,是江蘇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鹽城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3000萬千瓦,其中,近海約900萬千瓦,深遠海2400萬千瓦,佔江蘇規劃容量的70%以上,是江蘇打造“海上三峽”名副其實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力軍。

  同時,鹽城也是江蘇太陽能資源富集之地,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400—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現有光伏發電可開發容量超3000萬千瓦,其中分佈式300萬千瓦,集中式擬建在建300萬千瓦,集中式待開發2400萬千瓦。利用豐富的太陽能年輻射資源,鹽城形成獨具沿海特色的以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産業園區分佈式光伏為主的光伏開發格局。

  逐夢藍海,這裡雲集了國家能源、華電、國電投、華能、大唐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開發央企,實施資源系統化、規模化、集中化開發。鹽城海上風電裝機規模佔江蘇46.2%、全國20%、全球10%。

  截至今年10月底,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61.9萬千瓦,總裝機、風電裝機、光伏裝機規模分別佔江蘇22%、41.5%、10.7%,規模均列江蘇第一。

  此外,鹽城還是江蘇首批高比例消納示範城市,新能源裝機佔全市電源裝機總規模的67.8%。1—10月份,新能源發電量218.4億千瓦時,佔江蘇新能源發電量的26%,佔全社會用電量超60%,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鏈式集聚 崛起綠色産業新藍海

  如何將這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轉化為提升鹽城區域發展競爭力的新動能、新引擎?鹽城給出的回答是:“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産業集群。”

  鹽城正在全力做好新能源産業發展這篇大文章,聚力打造世界風電裝備産業集群、全國晶硅光伏産業集群、沿海綠色氫能産業集群和長三角新型儲能産業集群,努力把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為支撐鹽城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風電産業大規模、高質量發展是落實“雙碳”目標任務的重要戰略選擇。鹽城相繼引進了以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為代表的整機製造企業,集聚了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亨通海能、長風海洋、長安望江、京冶軸承等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風電裝備規上企業數量達到41家,構建涵蓋“研發設計—裝備製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風電全産業鏈,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産能最大的基地之一,海上風電整機産能約佔全國40%,葉片産能約佔全國20%。

  鹽城既迎風向海,又沐光而行。總投資100億元的晶澳光伏東&基地,是業界首家應用TOPCon領先工藝全線量産高效能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産基地,從今年3月底開工建設到首件光伏組件下線僅100天,創造了新的“晶澳速度”。光伏巨頭天合光能繼續“加倉”鹽城,此前已在鹽城經開區布局設立3家製造公司和1家研究院,形成高效光伏電池産能18.5GW、高效光伏組件産能20GW,在大豐區布局10GW高效光伏組件和總投資100億元的儲能項目,今年又在東&和亭湖分別投資10GW高效光伏電池10GW高功率組件。中國光伏行業前10強企業中,天合、阿特斯、協鑫、潤陽、通威等8家企業來鹽投資,百佳、鹿山、小牛等一大批配套産業領軍企業相繼落戶,覆蓋硅片、電池、組件、輔材、智能設備等裝備製造關鍵領域。硅片産能53GW/年,光伏電池片産能73.2GW/年,光伏組件産能95.3GW/年,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綜合産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

  “雙碳”目標引領下,鹽城搶抓未來産業風口機遇,加快競逐新型儲能、綠色氫能新賽道,積極布局制氫裝備、綠氫運輸、氫燃料電池和下游示範應用等産業鏈關鍵環節,建設多技術路線新型儲能産業體系。央企聯地方、國企攜民企,國家電投總投資160億元吉電綠氫生産項目簽約落戶,“制儲運用研”全産業鏈加速布局。儲能行業高新企業緯景儲能在鹽布局了企業首個鋅基液流電池智能製造工廠,年産能為1.2GW,在行業率先實現全鏈路數字化産線,自動化率超過90%,將有效降低儲能電池生産成本。

  産業鏈條拉長增粗、規模持續擴大。鹽城擁有188家新能源産業規上企業,構建全産業鏈生態體系。今年1—10月份,新能源規上企業實現開票銷售1383億元,同比增長15.7%,産業綠色低碳發展跑出“加速度”。

  創新引領 點燃綠色低碳新引擎

  鹽城緊扣能源技術革命,聚焦能源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突破,加快能源産業轉型步伐,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4家、省級創新&&35家,承擔一批新能源領域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規上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70%,實現10億元以上大型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全覆蓋,新能源領域企業創新&&集聚度位居行業前列。

  中海油“綠能港”項目自有大型、超大型LNG儲罐建造核心專利技術的首次工程化應用,改變了儲罐建造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整體設備材料國産化率達96.58%;全球首&抗颱風型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核心動力——5.5MW海上漂浮式風力發電機研製成功;首&100%國産化大風機——遠景能源最新海上低風速樣機在射陽基地下線;首個海上風電求生實訓&&、風電領域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十大産業創新示範工程……鹽城創造多項國內外紀錄,正是得益於“産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綠色低碳已成為全球發展共識。鹽城正充分發揮新能源産業優勢和濕地等生態資源富集優勢,先行先試開展低(零)碳産業園建設,重點招引對綠電有強烈需求、科技含量高、碳稅競爭力強的優質項目,為“雙碳”前沿技術和模式提供豐富應用場景。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區致力打造綠電應用示範地、綠色産業集聚地、綠色標準策源地,落戶6家資源開發企業和5家裝備製造企業,建成運營射陽港零碳産業研究院,打造基於零碳産業園的碳足跡服務&&,建成零碳社區一期以及分佈式光伏、BIPV、太陽花等綠電應用場景,完成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零碳場景年發電量273.9萬千瓦時、年節省燃油1.45噸、年可實現碳減排2449.3噸。

  國際合作 共享綠色發展新機遇

  開放帶來進步,合作帶來共贏。11月21日,世界新能源領域目光將再次聚焦鹽城,2023中歐海上新能源發展合作論壇將在此舉辦。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能源,是中歐開展最早、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海上新能源市場,歐洲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方案與實踐經驗。論壇期間,眾多新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領軍企業、國際嘉賓將相聚黃海之濱,分享技術創新和優秀實踐,為全球新能源發展開拓更多路徑、提供更多方案。

  機遇從來青睞有準備者。鹽城在世界新能源産業的版圖中嵌入“鹽城坐標”,持續提升新能源産業國際合作層級,推動新能源企業拓展全球市場,在項目、人才、技術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國際交流,成功承辦首屆(2021年)中歐海上風電産業合作與技術創新論壇,與法國、丹麥、荷蘭、英國等國家開展緊密産業交流合作,2022年新能源貿易進出口額突破100億元,探索加快建設中歐新能源合作樣板城市。

  作為中國首個中外合資風電場,國家能源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合作的國華東&&上50萬千瓦風電項目,是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生動案例。在東&竹根沙和條子泥海域,100多&“大風車”矗立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舞動於藍天碧波之間,年發電量近14億千瓦時,可滿足近200萬居民年用電需求,相當於節約標煤44.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3.8萬噸、二氧化硫1704噸。截至10月31日,風電場累計發電量超41億千瓦時。

  港口物流輻射全球。鹽城港“一港四區”均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先後開通國際國內航線33條。其中,射陽港區積極與丹麥曲博倫港、格雷諾港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成為風電整機企業海上運輸的主要進出通道。大豐港區建設大型後方配套風電裝備專用堆場,建成中國風電葉片出口三大基本港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為北極航線裝載風電設備的港口,創造了單船裝載風電設備最高紀錄和單船裝載葉片最多紀錄。

  風從東方來,潮起正揚帆。鹽城正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借風揚帆、乘風破浪,加速向新能源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産業規模2000億元“2個2000”目標邁進,攜手海內外客商朋友,共享全球能源經濟無限商機,共創綠色智慧能源美好未來,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