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閘啟閉機房(11月9日攝)。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pagebreak

  這是周橋渠首(11月8日攝)。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pagebreak

  工作人員在三河閘檢查啟閉機(11月9日攝)。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pagebreak

  這是三河閘(1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pagebreak

  洪澤湖初冬景色(11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pagebreak

  江蘇省洪澤湖堤防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洪澤湖大堤上巡查堤壩(11月8日攝)。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pagebreak

  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境內白馬湖畔的農田(1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pagebreak

  三河閘展示的清代鎮水鐵牛(11月9日攝)。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pagebreak

  

  洪澤湖湖水通過高良澗閘流入蘇北灌溉總渠(1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pagebreak

  

  洪澤湖大堤初冬景色(11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pagebreak

  

  岔河鎮白馬湖村的保潔員在白馬湖上打撈漂浮物(1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pagebreak

  洪澤湖湖水經過周橋渠首流向周橋灌區周橋總幹渠(11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江蘇洪澤古灌區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