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院所經濟,就會自然聯想到濱湖區。在這個擁有無錫最多科研院所資源的板塊,院所經濟如今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從今年8月的行動與數據中,或可窺一斑。2023年1—8月濱湖區院所經濟實際入庫稅收4.5億元,同比增長達102%。8月底,《濱湖區院所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明確,到2025年院所經濟對地方貢獻年均增長率將達25%。

  這樣的舉措,包含着濃濃期待:期待“現象級”院所經濟在湖灣迸發更強的生産力。該實施意見自發布以來,濱湖區域內,院所、企業、職能部門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技術、項目、人才等要素的對接效率也在上升。推進院所經濟發展過程中,高收益合作、高粘性協同的“新現象”將增多,也將演繹出更多湖灣科創新故事。

  高質量

  一所(院)一策打好手中的“王牌”

  對於濱湖區來説,“集聚了無錫近90%的院所資源”是手中一張重要的“王牌”。在這一區域,坐落着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校區、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20家科研院所,誕生了“奮鬥者”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重大科技成果。

  坐擁的資源已無需贅述,如何以此迸發高能量才是考驗。

  “通過深化與駐區大院大所之間的合作,加快促進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將科創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相關人士解讀,這份意見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現代化上兼顧了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産業發展所需:一方面支持院所圍繞國家戰略開展科研,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另一方面鼓勵院所與地方産業深化合作,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並重發展、深度融合。

  在支持國家級科技平台建設上,強化資源保障和服務力度,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4個重組成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

  在以新技術培育新産業、引領區域産業升級上,堅持引育並舉,推動院所産業化項目落地,優先保障院所産業化用地需求,積極承接院所自身項目及關聯項目落地。到2025年,新增高校院所50億元以上重大投資項目1個,10億元重大投資項目3個以上,引進或孵化産業化項目50個以上,推動院所經濟對地方貢獻年均增長率達25%。

  在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上,支持院所和企業建設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的技術轉移機構,到2025年新增院所關聯上市企業3家以上,培育院所關聯上市後備企業不少於6家。

  值得關注的是,在&&《意見》的同時,濱湖區還同步下發了《“一所(院)一策”重點任務分工表》《區領導挂鉤&&院所分工表》等分工表,所有“挂鉤”區領導將定期走訪挂鉤單位,緊密找准校地、院地合作切入點。

  高收益

  特有“創新發展帶”大步前行

  哪産業有需要,科研就布局到哪。這段時間,各類院地合作平台和科研成果加速落地湖灣。

  8月底,江蘇省高算力芯片設計創新聯合體、太湖實驗室海洋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兩大新平台在濱湖區揭牌。

  8月初,科邦實驗室、臻烯科技分子級科學儀器項目落地濱湖區。前者由清華大學等聯合發起,擬建設聚焦生物、化學、環境、材料四個方向的高校院所實驗室,後者致力於將碳納米管、石墨烯等新材料技術應用於産品,實現超高精度和智能化。

  此前的6月,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智能産業創新中心、東南大學集成電路學院亮相。前者將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的人才與科研優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加速區域智能産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後者聯合東大無錫校區在錫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助力提升區域集成電路産業在局部領域、關鍵環節形成突破性、引領性優勢。

  隨着院地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深化,濱湖域內國家級創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總數已經達到19個,研究範圍涉及食品科學、深海載人裝備、道路交通安全等領域。僅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就在錫建成了微納電子與系統芯片、集成電路創新服務平台、能源物聯網等37個研究中心,累計孵化引進高新技術企業120多家。

  隨着院地、院企之間的合作加深,院所科研與區域産業之間的匹配度越來越高,這種“高度匹配”也加速推動着“院所經濟”的穩步增長。據統計,2021年至2022年,濱湖區院地、院企産學研合作達千余項,累計交易額近億元,形成了特有的“院所科研創新發展帶”。

  為助力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和産業化,濱湖還通過精準對接院所 “上下游”資源,增強院所經濟的發展後勁。2022年,濱湖院所經濟營收超百億元,稅收超4億元。而2023年1—9月院所經濟入庫稅收已達4.62億元。

  高粘性

  賦能企業實現更多“0-1”“1-10”

  “院所經濟”的眼光與觸角還在延伸。

  今年3月,“湖灣院所聯盟3.0”版上線。聯盟聚焦強化區域協同創新,在院院、院企的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斷探索合作模式的“最大公約數”,推動建立以技術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多主體協同聯動的企業創新聯合體,提升長三角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自“湖灣院所聯盟3.0”上線以來,致力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引領區的濱湖區通過加速“走出去”和熱情“請進來”,持續擴大“湖灣院所聯盟”這一院地合作圈。由無錫市委統戰部、濱湖區委統戰部、濱湖區科技局、湖灣院所聯盟專家組等部門組成的調研組先後走進上海、蘇州等長三角主要城市,密切對接與區域“543”産業緊密相關的院所高校及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科研院所信息共享和跨領域交流,持續擴大“湖灣院所聯盟圈”。近日,復旦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615所)6家院所簽約成為“湖灣院所聯盟”新成員。

  在推動聯盟創新服務新格局的同時,濱湖區委統戰部還通過柔性引才,推動更多“科技副總”助力企業解難題。

  據悉,“科技副總”項目主要是通過選派一批高校院所中具有研發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專家、教授前往企業擔任“科技副總”,“手把手”指導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打通科研到生産的“最後一公里”,實現更多關鍵技術從“0”到“1”的突破和從“1”到“10”的成果轉化。未來3年,濱湖將推動100名院所專家帶着技術、成果和團隊深入企業,助力企業鏈結高校科創資源。截至目前,已有42名“科技副總”上任,助力企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院所合作加密,科研成果涌現。據介紹,針對國家和省級重大技術專項、企業定制化研發等需求,濱湖區委統戰部已經累計推動包括高性能船艇技術研發、視頻交叉點開關電路設計、數字化漁業基地建設等在內的46項産學研合作項目簽約落地。(邵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