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韻江蘇·美好鄉村”全媒體鄉村行活動舉辦
綠意盎然裏尋覓新鄉愁
金風送爽,秋意漸濃。連日來,“水韻江蘇·美好鄉村”全媒體鄉村行活動在我省多地舉辦。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各地鄉村立足農業、疊加旅游,正呈現一番嶄新面貌。
生態為本,自然風景留人住
9月底,海風漸涼。不過隨着開漁,連雲港的大小港口正是熱鬧時節。走進連雲港市連雲區高公島村,清爽海風撲面而來。“高公島村位於黃海之濱,西倚&&山脈,東臨海州灣漁場,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村內跨海大橋是江蘇省建成投運的第一座跨海大橋,猶如長虹連接高公島。”高公島村工作人員介紹,村子盛産有“軟黃金”之稱的條斑紫菜和梭子蟹、蝦蛄等各類漁獲。通過發展鄉村旅游逐漸形成休閒農場、鄉村營地、鄉村博物館和鄉村民宿四大旅游業態。
風景秀麗的老山北麓坐落着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大埝社區,這裡東靠琥珀泉、珍珠泉旅游風景區,南靠老山景區,西鄰湯泉,北枕滁河,山林資源豐富、空氣清新,堪稱“天然氧吧”。“大埝社區近年來堅持‘生態立村、文化鑄魂、市場運作、富民為本’,發展旅游帶動居民致富。開發主題為體育運動旅游,定位中高端人群,致力打造長三角知名的體育休閒旅游目的地。”大埝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震説,2014年借助南京青奧“東風”,浦口修繕一條5.7公里的無名道路命名為“岔琥路”,成為山地自行車項目的一段賽道,如今已成為老山腹地的一條知名景觀道。2015年,依託青奧留下的資源,大埝將水墨風景與運動休閒兩種元素結合,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2016年4月,“水墨大埝”景區開園,以自行車騎行文化為主題,倡導健康旅游。
特色引流,文化內涵潤人心
如果都是吃農家菜和看農田,會顯得千篇一律,此時,有特色的鄉村抓住自身亮點,躍入更多游客視線。
寒露時節的高郵湖風光旖旎,湖西畔的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清真村以悠久的民俗文化吸引一批批游客前來。清真村黨總支副書記薛濤介紹,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清真村是菱塘回族鄉少數民族人口最為集聚的村落。村裏有始建於700多年前的省文物保護單位——古清真寺,有江淮民居與伊斯蘭建築風格有機融合的清真村張莊,綠色植被與池塘鵝鴨相映成趣。
同樣在水畔,沛縣大屯街道安莊漁村則以漁文化、運河文化等聞名。安莊漁村地處微山湖西岸,是一個有着160餘年歷史的漁村。安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寧道龍介紹,村子依託運河文化、移民文化、漁民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帶領群眾開發“荷葉落子”山東梆子戲、投資建設“百姓大舞&”文化廣場,將生態景觀、人文情懷與商圈服務融合起來。“傳統工藝和生態旅游業是兩大支柱産業。杞柳編織和裘皮工藝品,實現從純手工藝向文化創意的躍升,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産業體系,産品遠銷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社區及周邊村催生400多個家庭工廠。”
位於洪澤湖西畔的泗洪縣半城鎮大王村被譽為“蘇皖紅土地,淮北小延安”。在大王村紅色文化旅游區,游客可了解新四軍鬥爭歷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可進行果蔬採摘,品嘗農家飯;在軍事拓展區可進行以拓展訓練為主題的複合型軍旅體驗。“圍繞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我們開發《彭雪楓戰地家書》情景教學等特色活動30個,完善印刷《拂曉報》、湖上木船行進等特色體驗項目12個,進一步增強游客體驗感。”大王村相關負責人説。
富民為要,産業崛起興鄉村
鄉村旅游作為鄉村發展的一項産業,富民增收是其主要目的。
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不老村位於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象山湖西側,是浦口區着力打造的美麗鄉村“十顆珍珠”之一。為讓不老村美麗鄉村特色鮮明,江浦街道引專業團隊入駐,開啟鄉村旅游高階升級的田園度假村建設。“目前不老村已有12家民宿客棧、7個文化創意空間、2個體驗農場、2個露營基地,以及垂釣、閃兔親子樂園等戶外項目,其中帶動8戶原住民自主創業,戶均年增收達30萬元,全村帶動直接就業200餘人。”不老村運營方南京時代一德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佳介紹。
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牛角淹新型農村社區先後招引建成田洼智慧農業園、漁山隱等一批重大農業項目,引導發展民宿、農家樂,群眾基本實現“家門口”就業,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超百萬元。連雲港市連雲區西連島村按照“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思路,做好“旅游+”文章,目前已打造礁石灣民宿區等海島民宿、海鮮餐飲等業態200余家,形成羊窩頭看日出、海鮮美食廣場看日落等一批網紅打卡點。自創建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萬元,旅游綜合收入佔GDP比重達50.6%。
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用一隻香包鋪就農旅融合發展之路。馬莊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俠介紹,近年來,馬莊村着力建設“民俗香包特色村”,集香包研發製作、銷售、觀光等於一體的香包文化大院,設香包製作區、産品展銷區等多個區域,每年參觀游客達40余萬人次。“馬莊香包年産值已達800余萬元,解決400餘人就業問題,同時帶動周邊3000餘人就業,真正把小香包變成富民大産業。”(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