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萬平方米!全市規模體量最大老廠房改造升級

  “逆齡”生長,老廠房又“活”了

  9月25日,崧美術館正式開館,長三角地區中青年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當天開展,吸引了百餘位藝術家、市民前來觀展。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小而美”的美術館早就“未開先紅”,開館前每天的預約量達100多人次。

  崧美術館坐落在一個名為1969創意工場的地方,漫步其間,斑駁的紅磚墻,黑鋼外圍的工廠車間,空曠的倉庫……都被賦予新的生命,濃濃的工業韻味與洋溢的文化氣息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據了解,1969創意工場是全市規模體量最大的老廠房升級改造項目,這片佔地16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老廠房見證了城市工業化進程,如今“逆齡”生長,變身為孕育新産業、新業態的重要載體,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脈動”。

  10萬平方米不銹鋼市場,變身無錫新地標

  1969創意工場董事長張建強介紹,1969創意工場的前身是業內曾赫赫有名的南方不銹鋼市場,是全國第一家採用“前店後廠、前店後庫”模式進行經營的國際化不銹鋼專業市場,輝煌時期市場的不銹鋼交易總量佔全國銷售總量的40%。

  隨着城市更新發展和産業結構的升級,原有的經營模式不能滿足時代需要,大批工廠、商戶搬走,原先的場地就這樣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2013年,專業經營老廠房改造項目的張建強來到無錫,一眼看中了這裡。他分析這片老廠區的改造優勢有三:一是體量大,建築面積有10萬平方米;二是土地性質是商業,與新業態契合;三是交通方便,離高架近,到達機場、高鐵站都很快。

  “無論是對於當地政府,還是對於周邊居民來説,大家都希望這片老廠區能夠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張建強對項目的定位是“作為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不斷滿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工業又文藝,成為“網紅”打卡地

  “老廠房以大空間、大跨度、高層高的特點,以及本身具備的工業氣質,讓設計改造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張建強説,1969創意工場的整體建築格局與造型繼承了老廠房的特點,在保留上世紀南方不銹鋼市場繁華工業記憶的基礎上,拆掉了廢棄的廠房和不合理的建築布局,重新規劃設計、改造修建,整體風格古典又新潮,工業又文藝,讓人既可懷舊,亦可賞新。

  新與舊的對話讓老廠房再度煥發青春。崧美術館由大面積白墻和黑色鋼結構組成,造型素雅、古樸又時尚。“設計因地制宜,尊重老建築和內部的特色,創新打造各個空間。”設計師楊鵬説,比如工廠遺留下來的行車,仍然保留,與一棵紅柿樹相映成趣,透過天窗,陽光斜射進來,打造出一處光與影、新與舊交織的風景。設計感十足的崧美術館,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文藝愛好者前來參觀。採訪當日,看到有3名年輕人特意從江陰趕來打卡,還有一位70歲的“拍客”在館內創作了上百張照片。

  園區投入超過1億元用於基礎設施改造,包括老房翻新、道路改建、雨污水管網重新鋪設、消防設施重建,甚至在綠化上的投入都達到1000多萬元,“來的時候園區裏沒有一棵樹,現在你看,綠樹成蔭。”2018年項目啟動升級改造,經過五六年時間,蕭條沉寂的老廠區慢慢蛻變重生。

  是風景,更是場景

  栽好“梧桐樹”,便引來産業“金鳳凰”。改造升級後,這裡再次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園區規劃分為六大核心區域:文化藝術聚集區、運動健身聚集區、設計美學聚集區、餐飲娛樂聚集區、時尚潮玩聚集區、創意辦公聚集區。

  “紅盒子設計”是首批入駐園區的企業,“我們伴隨着園區一起成長,從當時4人壯大到現在40人的團隊,年承接的項目有200多個。”公司老總王讓春説,1969創意工場如今已成為創意設計産業的集聚地,這裡的創業環境、氛圍很棒,在他的推薦下,至少有10家“圈”內小夥伴相繼入駐。

  是風景,更是場景。在這裡,能吸引年輕人打卡的不僅是時尚藝術感的建築,還有豐富的消費業態及文體娛樂休閒活動。街區內最大的特色是體育健身場館類型豐富,包含籃球館、足球館、羽毛球館、射箭館等不同業態,為喜愛揮汗如雨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多不同選擇。如今的1969創意工場,舊時代遙遠的機器聲早已不可聞,取而代之的,是球類和運動鞋在嶄新地板上不斷撞擊與摩擦的聲音。

  數據顯示,目前園區進駐企業近300家,就業人數達3000人以上,年營收超過10億元,集聚了文化教育、體育健身、創意設計、商業等多元化産業,成為多功能、綜合性新型産業載體。(楊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