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合基地市場化運作6年來,孵化科技企業61家,集聚有效專利逾百項
做初創硬科技企業的“同行者”
走進宜興環科園國合環境高端裝備製造基地的展示大廳,滿眼的綠意撲面而來。500平方米的“植物園”裏,草木蔥蘢、綠水環繞,陽光透過天窗照到水面。而這小小的“生態圈”場景便是基地最新科技成果與研發方向的展示&&,各種針對土壤、水源、空氣等的環保設備就藏在各處有序工作。
孵化企業61家,集聚有效發明專利100多項……歷經6年,國合基地作為國內領先的環保産業高質量孵化器&&,儼然已成為一片創新創業熱土。與一般科創載體不同的是,國合基地採用市場化機制探索國內外先進技術的轉化與産業化,不僅是眾多初創企業的承載&&,更充當着創業陪伴者的角色,致力於培育硬科技項目,成為宜興環保産業轉型發展的生動縮影。
不做“房東”做“股東”,開啟“同行者計劃”
宜興是全國環保産業的集聚地,但仍有很多環保産品處在簡易低端階段,從“環保之鄉”躍升至“環保之都”需要創新加持,讓更多家庭作坊式管理的企業升格為規範化的科技型企業。國合基地作為環科園推動環保産業轉型升級的載體&&,一直在圍繞解決産業發展的具體問題探索實踐。
從“0”到“1”,讓創新從技術變為産品,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死亡之谷”式的跨越。“在這樣一個價值躍遷的過程中,需要高校和政府以外的專業第三方給予幫助,我們所要打造的便是初創硬科技企業的賦能&&。”國合基地董事總經理邵焜琨説。
瞄準國內外尖端技術,國合基地開啟“同行者計劃”。不同於單純提供場地的“房東模式”,國合基地採用市場化運營模式,技術方可採用專利技術所有權或非專利技術出資的形式落戶基地,而基地作為股東一起參與組建合資公司;後續的市場營銷、生産製造、未來嫁接資本市場統一由&&做整體規劃,讓初創企業專注於技術攻關而沒有後顧之憂。2021年底,國合基地進一步發揮宜興環保産業集群優勢,吸納更多本地專精特新企業和資深職業經理人參與初創企業的合作投資和經營,通過培育更多基於契約精神的連續創業者共同優化産業生態。
東南大學呂錫武教授深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多年,創新性提出“生物生態組合治理模式”,突破了多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術難題。今年2月,呂錫武教授繼續推進産學研深度合作,計劃在國合基地將技術進行産業化,本地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泰源環保正在積極布局該細分領域,各方決定成立國合綠能公司。“可謂多方共贏,高校的新技術加上泰源成熟的工藝模塊,不僅快速實現了成果轉化,還推動了技術迭代升級,更讓本地環保企業在合作中實現了轉型升級。”泰源環保總經理潘海龍説。近期,國合綠能已簽下了首筆訂單。
“小技術”解決“大問題”,耕耘技術創新“試驗田”
在生産型研發中心內,邵焜琨給記者變了個“魔術”。一杯200毫升的渾水中加入白色粉末,稍作攪拌,幾十秒鐘後,這杯渾水就變“清”了,成功實現了固液分離。這其中運用到的生態凈化材料就來自於國合基地的企業,可廣泛應用於黑臭水體的治理。“節能環保産業細分領域多,看似一項小的技術卻能解決大問題,擁有很大的應用空間。”邵焜琨説。如今,國合基地便是一片承載眾多尖端技術從引進到推廣應用的創新“試驗田”。
我國有上萬座飲用水源地,水源地保護直接關係着百姓生活。採用傳統清淤等方式進行水體保護不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佳。為此,國合基地引進了日本一項水源地原位修復技術——WEP水環境修復系統,採用合資公司形式進行本土轉化,並在宜興龍珠水庫進行了首個試點工程。這種水環境修復設備像艘“潛水艇”潛在水中,可以為1~2平方公里的水域立體充氧,緩慢釋放出高濃度溶解氧水,“凈化是靜態的,沒有氣泡産生,因此釋放過程不會攪動水底的泥沙、出現水體渾濁現象,實現了治水與治泥相結合,從而達到底泥改善、水生態修復的效果,破解廣域水體水環境治理難題。”企業技術人員介紹。
僅依靠技術引進還不夠,還需要結合中國實情做本土化升級,最終形成新的專利組合群。為此,國合基地在技術端、材料端、製造端等多重發力,實現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讓産品的製造成本大幅降低。如WEP水環境修復系統在單位水體的運行成本僅為同類産品的20%~40%,目前該項技術已在國內多地得到應用。
“引進來”+“走出去”,升級模式走向全國
在深圳的天安雲谷産業園裏,由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和國合基地共同建設的“一帶一路”環境技術轉移與産業孵化器運營步入正軌。依託深圳先行示範優勢和無錫環保産業優勢,加強國際綠色技術的轉移轉化。“孵化器打造了‘深圳孵化+無錫産業化’的新型合作機制,強化‘引進來+本土化+走出去’技術創新閉環。”邵焜琨介紹。
國合基地目前和美德日韓等國的多個頂尖科研&&展開闔作: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IPA研究所圍繞先進製造達成合作,開展環保産業智改數轉方面的合作;與英國埃塞克斯郡政府、英國劍橋清潔技術協會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關於清潔技術領域的多項合作;與中韓環境産業發展促進協會、日本機械振興協會等聯合運營海外項目離岸孵化器,引進並孵化節能環保、智能製造等方向的人才及項目,促進海外在孵項目到宜興落戶,為宜興搭建直通式的海外智力對接渠道。
在廣泛開展國際化合作的同時,國合基地也注重與國內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攜手東南大學環境岩土工程團隊開展土壤修復技術合作;和國家遙感中心共建打造環境空天信息大數據&&,全面監控水體質量,為環境預警和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提供更高級技術手段;與四川大學合作,研究方向覆蓋低碳農業應用技術、設備開發等。
眼下,不僅是對外&&搭建,國合基地同時正在進行模式輸出,與成都、重慶等城市洽談合作,讓源於無錫的創新發展模式走向全國,推動環保産業轉型發展。基地自身也在進行新一輪發展戰略的優化升級,瞄準雙碳時代新契機,搶抓新能源等産業發展機遇,將更多的技術引進重點放在氫能源裝備、碳捕捉、雙碳裝備化等方向。(胡志傑 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