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教育洼地”育出滿園春色
—— 記江蘇“時代楷模”沭陽如東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周桂官(上)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沭陽如東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周桂官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圖為九月五日,周桂官和學生們在一起。 陳儼 攝
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每天穿梭在江蘇省沭陽如東中學的走廊上,只見他一手攥着紙筆,一手貼着玻璃朝教室裏張望,時而蹙起眉頭,時而欣然點頭,隨後走向下一個教室。他就是周桂官,現任江蘇省沭陽如東中學黨委書記、校長。
風霜雨雪十幾年,他的到來改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命運。把如東優質教育資源“嫁接”到花木之鄉沭陽,在他帶領下,學校的“成績單”不斷刷新,沭陽如東中學的規模從2010年的879名學生、16個班、80名教師,發展到如今5000余名學生、90個班、450名教師,學校從二星級晉陞為四星級,成為“江蘇省擔當教育實踐課程基地”,是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30多所高校優質生源基地。
勇挑支教扶貧重擔,他年逾花甲仍“挂帥出征”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來到最接近你的地方,這是最最複雜的訓練,引向曲調絕對的單純,你我需要遍扣每扇遠方的門,才能找到自己的門自己的人……”2017年沭陽如東中學新學期第一次教職工大會上,周桂官深情地讀出這句泰戈爾的詩作。時任沭陽如東中學支教教師吳明霞回憶説:“燈光照在他的白髮上,但一點不妨礙他對教育迸發的熱情。剎那間,我仿佛讀懂了這位老人的教育情懷。”
2009年12月底,時任如東縣政協督導員、縣教育局黨工委書記的周桂官剛剛辦理退休手續,縣裏的一個決定打破他已經規劃好的退休生活:組織上委派他擔任沭陽如東中學首任校長,帶領支教教師團隊去蘇北沭陽縣辦學扶貧。儘管愛人反對、子女擔心、好友勸阻,他還是毅然決定走上支教扶貧的艱辛之路。
61歲走馬上任校長,到底圖啥?許多人不解。對此,他總是笑而不答。直到2010年11月,曾任省教科院副院長的楊九俊的一番話才讓大家豁然開朗:“他缺一個夢,一個延續教育生命、續寫教育輝煌的夢。而這個夢,則緣自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
當年的沭陽,還是一片“教育洼地”。
辦學校,教學樓建設是頭等大事。2010年,當時他剛到沭陽,每天馬不停蹄在學校建築工地上忙碌。當時學校的幾座教學樓剛剛建好,校園內的道路還沒來得及鋪,到處都是施工機械壓出來的坑坑洼洼的泥塘,從南到北走一趟,鞋子便沾滿了土,“胖”上一圈。最忙的時候,他十天半個月就要跑壞一雙鞋。
“看著他又焦又瘦的樣子,我很心疼。我跟他説,我們這麼大歲數了,圖什麼呀,不幹了,我們回家。而老周卻説‘這邊建設才剛剛開始,我不能走’。就這樣,他堅持了十幾年。”妻子樊志瑾説,老周飯量一直不大,每頓最多吃半碗米飯。但是他到沭陽工作兩個月後,每頓飯都吃得很多,有一次,一連吃了兩大碗肉湯泡飯。有一次,樊志瑾給丈夫打電話,怎麼打都沒人接。原來,周桂官拉肚子,一天拉了十多次,人都虛脫了。即使這樣,他都沒去醫院,吃了點藥仍然堅持工作。後來,他的腸胃也因此落下了病根,一直不能吃涼東西,睡覺還得保暖,甚至三伏天還得蓋個小被子。
在周桂官眼中,夕陽時分是最美時刻。他指了指遠處即將隱沒的夕陽説:“落日多壯觀啊!你看夕陽即使要退去,也還是不忘用余暉染紅整片雲海,這就像我們支教人應該有的奉獻精神。”
做個熱氣騰騰的“火車頭”,他把學校帶入快車道
校舍好不容易建好了,學生從哪兒招?教師從哪兒請?一所新創辦的學校,百姓會不會擔心孩子送來做了“試驗品”?這是所有支教老師心中的顧慮。事實也毫不意外,開學在即,計劃招生1000人,僅有400多人報名。
為組織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周桂官數十次返回如東,在組織的幫助支持下,請來首批18名優秀教師。特級教師於樹華説:“當時周校長打電話邀請,大家沒有一個推卻,儘管對數百公里外的沭陽一無所知,但大家都知道周校長對教育的熱愛,跟着他幹不會錯!”
為了招來學生,周桂官和各分管校長親自帶隊,分赴沭陽40個鄉鎮(場)街道,做學生及家長的思想工作。一個雨夜,周桂官一行人前往李同學家了解情況。通往她家的幾百米土路狹窄泥濘,教師們艱難走幾步,皮鞋就深陷在爛泥裏拔不出來,無奈之下,只能脫下鞋襪,拎在手上赤腳前行。最終學生家長被周桂官一行的誠意所打動,答應送孩子到沭陽如東中學讀書。挨家挨戶走訪,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溝通,在周桂官這個“火車頭”的帶領下,學校迎來首批879名學生。3年後,李同學成功考取一所985重點大學。
“壓力就是動力,開弓沒有回頭箭。出不了成績,我們無法向社會交代。”沭陽如東中學第一次月考與省如東中學聯考,網上同步閱卷,語數外三門均分比省如東中學整整少了33分。看著這樣的分數,教師們普遍比較悲觀。周桂官帶領教師們分析各科情況,制定適切的措施。針對當地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興趣不濃等問題,開展英語歌曲大賽、美文背誦班級大獎、國旗下雙語展示、課本劇表演等。
2013年,沭陽如東中學首屆高考成績一鳴驚人,本一上線率49%,本二上線率84%,位居宿遷市第一,語數外均分只比省如東中學差3分,其中英語追平,孩子們都為自己的成績感到驚訝。
“功成不身退,退休再‘上崗’”,周桂官將如東的教育“活水”成功引入沭陽,激活沭陽教育。在該校的強勢競爭倒逼下,全縣教育整體煥發出勃勃生機,各校高考成績大幅提升,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十多年來,學校本一達線率始終位於宿遷市第一,培養本二以上大學生萬餘人,無數普通家庭的孩子由此改變了命運。
日行兩萬步,他用腳步踐行“立德樹人”使命
巡課,是周桂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雷打不動的任務,也是校園裏最常見的一幕,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霜雨雪,他從未缺席。看老師的上課狀態,看學生的聽課態度;走進老師辦公室、樓梯、過道,甚至男生廁所,看學校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要在巡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個年級90間教室、5棟教學樓1300多個&階,74歲的他每天至少走四五遍,兩萬多步,且説話聲如洪鐘,精氣神十足。一天下來,身上的衣服都要濕好幾次。特別是夏天,一趟下來,衣服都濕透了,再進入空調室就會受涼。妻子每天都要為他準備3件棉背心。周桂官怕妻子洗衣服麻煩,就自己隨身帶了吸水的面巾紙,墊在脖子下面,濕透了就取下來換新的。
“要讓校長看見師生,讓師生看見校長。”周桂官經常説,通過“行走式管理”,不僅可以看到教學現場,而且很多時候可以第一時間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以前,學校裏的老師都害怕被老周聽課,見面時都會相互調侃,今天你“中獎”沒有?現在,大家也都適應了,不管哪一節課,隨時聽課都沒有問題,這也説明老師們對自己的教學充滿了自信。
課堂教學改革,讓沭陽如東中學“鳳凰涅槃”。13年來,周桂官始終堅持“課比天大”的教學理念,探索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實現課堂改革從“1.0到3.0”的迭代。
“早期的課堂教學,老師比較習慣於‘滿堂灌’,不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針對這種狀況,周桂官2010年從“限時講課”入手,提出課改1.0版,即“301515”課堂教學模式,嚴格規定任何課堂講授時間不超過30分鐘,學生訓練不少於15分鐘,提問不少於15人,打破課堂“沉悶”狀態,加強師生教學互動。
記者翻開周桂官當年聽課的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着每節課的聽課感受。在一旁,一些“正”字十分醒目。這是他用來統計每堂課教師提問次數的獨特方法。一個月後,他總結教學工作,以數據説話,對每一位老師在課堂中的改進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每一位老師都深受 啟發,心服口服。
後來,他發現,課堂僅僅教授書本知識還不夠,必須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周桂官在2013年提出課改2.0版,即基於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成為思維奔跑的地方。
2017年,國家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他堅持“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三個導向,提出“校本化”實施方案,課改3.0版,即24字新教學指導思想——“創設情境,牽引問題,夯實基礎,凸顯能力,涵育素養,導向價值”,打造有根、有思、有智、有力、有品、有光的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舞&。
“教育是一項充滿激情的事業,激情總是與信仰、理想、信念、理念、青春、活力、責任、夢想、道德、創造、創新、才華等緊密&&在一起。教師的幸福來自於出色履崗盡責的不懈奮鬥之中。”周桂官説。(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