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簡介:陶起鳴 《圖説門西》作者
訪談摘要:作為“南京老門西文化守望者協會”的發起人,陶起鳴雖然只是普通市民,但是他卻堅持用自己方式記錄門西的歷史,傳承歷史文脈,默默守護着歷史街區的珍貴文化遺産。
懷着對年輕時未能深入了解門西的遺憾,像“補課”一般潛心研究逐漸被人淡忘的門西文化。陶起鳴認為,門西是南京文化的活化石,非常值得重視,他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門西的歷史信息,在彌補自己遺憾的同時傳承着南京文化,讓這片令人懷念的土地走進全國的視野。
精彩觀點一:門西是南京文化的活化石,有不同尋常的歷史魅力
在南京,人人都知道老門東,但説起老門西,人們可能大多不太了解。實際上,門東和門西都屬於老城南的一部分,像兩個翅膀,門東門西相互對應。遺憾的是,門西因為種種的原因未被開發,漸漸被淡忘。
門西在南京城的西南邊,原來是一個民間通俗的稱呼。門西人傑地靈,曾是大戶人家的住處,也是緞業集中發展的地方,經濟發達。其文化底蘊也很豐厚,明朝的著名文人顧起元,就在這裡擁有過一片園林。
如果追溯起門西的歷史,最早在2500年前越城建成時,門西就是越城的外圍,是長干里的一部分。2500年來,門西一直是人煙稠密,經濟繁榮,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一些老城的街巷、老房子在南京其他各處已基本絕跡,只有在門西還能見到,歷史價值尤其寶貴。如今,門西不僅是一個民俗的概念,更是具有獨特文化概念的區域,非常值得重視。我眼中的門西,是研究南京老城居民居住的市井文化的活化石,有着不同尋常的歷史魅力。
精彩觀點二:品嘗文化的滋味,是豐富自己的一種方式
南京是古都,也是老百姓生活的地方。陶起鳴生於門西,長於門西,卻一直因為對門西文化了解不夠而感到遺憾。他在退休後常想補補這門課,了解更多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免歷史在無意中悄悄溜走。
門西有着豐富的文化,包含了老百姓充實的市井生活,其中滋味要細細品嘗,深入了解,在這過程中也能豐富自己。“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 南京的城墻很有名,不僅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也和民間生活息息相關。這首唱南京城墻的兒歌伴隨包括陶起鳴在內的很多人長大,歌詞和現實中的城門、城墻之間存在什麼內在&&,值得了解宣傳。通過光影的形式記錄,再現兒時南京的風貌,不僅能喚起鄉愁和回憶,也是為展現南京文化作出貢獻。
“前些年,做視頻是比較時髦的方式。我拍了一段關於城墻兒歌的視頻,到幼兒園組織小朋友一起唱這首兒歌,一起做游戲,再現兒時的場景,這也是對南京城墻的一種宣傳,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這段視頻帶着門西文化走向了全國,更是加深了我自身對於門西的熱愛。”陶起鳴説。
精彩觀點三:以圖存史,以圖證史,保留歷史信息,傳承南京文化
陶起鳴一直在思考,我們該用什麼方式保護歷史文化?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在史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圖的作用,用圖去記錄歷史,以圖存史,以圖證史,這種傳播方式能讓更多人接受。
如今,有了便利的條件和豐富的設備,從“偶爾地拍”轉變為“專注地拍”。圖文並茂,圖尤其多,更能喚起門西人的鄉愁,進而了解並傳承歷史。“我這次出版的《圖説西門》,用實拍的照片、簡明的文字,勾勒門西的樣貌、賞析門西的建築、觸摸門西的市井、感悟南京的古意、述説中華的文脈。”陶起鳴説。《圖説門西》分四篇:“方位·沿革”“民居·院落”“街巷·人家”“舊物·故紙”,並有照片700余幅。
陶起鳴&&,希望《圖説門西》能讓青少年感受老城古韻、文明華彩;讓門西人睹物思往、慰藉鄉愁;讓新南京人了解古城遺跡、舊物遺痕;讓職業人從中獲取資料、鉤沉索隱,為決策、規劃、實施提供一份實物資料。
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通過《圖説門西》認識門西,親近門西,從而更好地保留歷史信息,保留南京的市井文化,擦亮南京的文化名片,為南京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邱麥 報道員:徐新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