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學。通過文學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9月5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暨第六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南京開幕。畢飛宇、阿來、劉震雲、曹文軒、李洱等中國作家及瑪麗亞、李莎、吉來等漢學家,歡聚一堂,共謀共話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出席作家代表。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攝

  作品外譯,彰顯中國的審美秩序

  作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刻形塑着彼此的面貌。

  在此過程中,隨着中國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寬,中國作家的眼界也越來越開闊,文學觀念不斷更新,對創作方法的探索從未停止。中國作家會當今之變,採眾家之長,胸懷世界,放眼全球,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的審美秩序,也加深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理解和珍貴情誼。

  70後作家代表徐則臣介紹,目前,他有包括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阿拉伯語等多個語種的譯本正在進行當中,德文版馬上就出來了。其中很多作品都是由多年老友在進行翻譯,對其作品風格已經非常熟悉。即便如此,翻譯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比如,徐則臣在作品中寫到麒派周信芳的代表劇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由於唱詞有一半文言文,並涉及很多典故。在溝通過程中,徐則臣會細細講述這些內容的由來,他本人也大有收穫,由此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述,從而有了更寬廣的認識。

  開幕式現場。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文化互鑒,在翻譯中相互學習和理解

  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創辦於2010年,每兩年舉辦一次,是團結凝聚各國漢學家,推動中國當代優秀文學作品對外譯介,提升中華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

  “即使遠隔重洋,也仿佛比鄰而居。”開展文學交流,翻譯家至關重要。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認為,文學翻譯除了需要紮實的語言功底,也要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把握,還要與作家建立密切的&&、開展深入的交流,以便準確傳達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保持原著的魅力。無論是忠實原著,還是創造性翻譯,都會打破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的隔閡,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

  “幸虧有了翻譯,就是有了漢學家,他們像鏡子一樣,可以讓我們照見,我們的漢語是多麼的優美和厚重。”青年作家喬葉説,作品的外譯過程,讓她發現漢語後面拖着一個優雅的歷史的文化的影子。比如鎏金錯銀這個詞,在她印象裏,這是一個意蘊豐滿的詞,不用怎麼解釋,一切都已了然,但當翻譯家進行翻譯時,他們就會來問,這個“錯”究竟該怎麼理解。喬葉説:“我一下子就被問住了。”慎重起見,喬葉查閱了字典,又學習了一遍,然後再講給對方聽。“跟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又深度地重新認識了我們的母語,我自己特別有收穫。”喬葉説。

  在與國外漢學家進行交流時,喬葉還會提到唐詩的簡潔、直白與韻味,她會從多個方面跟他們講述作品背後的意味。而對漢學家來説,經過了學習、理解與轉化的過程,他們總能在自己的母語裏找到相對應的表達。

  曹文軒。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貫通東西,向世界講好“南京故事”

  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畢飛宇所言,文學翻譯是一項“愛的勞動”。長期以來,一批優秀的各國漢學家、翻譯家,滿懷對中國文學的熱愛,苦心孤詣、辛勤筆耕,以己為橋、貫通東西,使中國作家作品超越了民族、地域、文化、語言,真正成為世界的文學,讓中國作家和世界讀者親密地&&在了一起。

  這種熱愛,有對作家作品的熱愛,也有對作品所涉及城市的熱愛。作為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文脈悠遠、文風昌盛,一直是中外文學交流的重要樞紐。早在16世紀,南京就率先將四書五經翻譯到歐洲;迄今,已有60多種外國文學作品在南京翻譯成中文。今天的南京擁有佳作頻出的“南京作家群”,活躍着數以千計的文學社團和協會組織,涌現出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優秀文學作品,多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等重量級榮譽,每年翻譯出版以及向國外譯介的作品有近千部。

  英國翻譯家沈如風有着非常中國化的名字,他説,這個名字取自中國的武俠小説,從中能讓人感覺到風和水的流動。沈如風曾在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進修學習,對南京有大概的認識與了解。但是,他對南京的更多認識卻是通過翻譯南京作家的作品獲得的,包括朱輝的《要你好看》、顧前的《一面之交》等。

  沈如風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和另外一位翻譯家韓斌共同翻譯魯敏的新作《金色河流》,現已翻譯至四分之三。對他來説,最大的挑戰就是書中關於崑曲的描述。經過不斷的溝通和學習,他對這門古老的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趁着此次來南京,我應該去現場聽一場崑曲。”(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