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童聲裏的中國”從南通通州唱響全國——
傳唱17載,“童聲”更嘹亮
“中國的笑容裏有我,我就是那甜蜜的酒窩;中國的春光裏有我,我就是那盛開的花朵……”雖然尚未開學,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這幾天已經熱鬧起來,學校合唱隊、童謠朗誦隊的孩子們正抓緊排練,迎接期待已久的盛會——第十一屆“童聲裏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分享會。
記者從“童聲裏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獲悉,本屆少兒歌謠創作大賽徵集到來自全國各省份的123385件稿件,比上屆增加53%,首次實現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全覆蓋。
一曲“童聲”,何以從通州唱響全國,經久不衰?2006年,通州區委宣傳部、區文聯等部門在學校調研時發現,孩子們唱的童謠大多仍是上世紀的老歌,契合孩子身心發展和時代特點的新兒歌匱乏,有些孩子甚至傳唱內容低俗的灰色兒歌。
“創作適合兒童傳唱的新兒歌”,首屆“童聲裏的中國”新童謠徵集活動從通州發起,迅速獲得全國響應。短短幾個月,1.23萬份稿件通過郵件、書信等方式,從繁華都市、鄉村校園、塞外邊陲紛至沓來,最終100首童謠結集成《童聲裏的中國·美德伴我成長新童謠精品集》。
隨後,新童謠傳唱在蘇州、南京、北京等地展開。截至目前,“童聲裏的中國”活動已成功舉辦10屆少兒歌謠創作分享活動,發動徵集50多萬件歌謠作品,覆蓋上萬所中小學,惠及全國億萬少年兒童,成為江蘇“童”字系列美育活動重要品牌。
“從小跟黨走,永遠不掉隊,長大要做黨的人,祖祖輩輩不後悔……”第八屆“童聲裏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獲獎作品《從小跟黨走》,已成為通州區實驗小學“開學第一課”的“必學曲目”。
通州區實驗小學校長王笑梅介紹,作為“童聲裏的中國”少兒思想文化品牌實踐基地,通州區實驗小學努力探索以美育德實踐路徑,讓美和道德融合,將道德以美的方式呈現,讓孩子在審美中收穫道德成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兒童文學家樊發稼認為,一首好兒歌,對單純稚嫩的心靈世界會産生不可磨滅的影響。17年來,“童聲裏的中國”從徵集到的50多萬件作品中,精選推廣向上向善、好聽好記的佳作,滋養孩子心靈。少兒歌曲《中國是條富強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成“童言童語”,用朗朗上口的歌謠唱出來:“中國是條富強船,民主、文明揚風帆,汽笛高奏和諧曲,自由、平等有護欄。公正是舵把航向,法治一路管安全,愛國、敬業生動力,誠信、友善一路歡!”
“童聲裏的中國”系列少兒文化活動迄今已舉辦十屆,每一屆都有明確主題,包括“唱支歌兒給黨聽”“放飛中國夢”“童心向黨唱新歌”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載體,引導少年兒童講好中國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打牢精神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從童謠起步,“童聲裏的中國”邁向更廣闊的舞&。6月1日,在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支持指導下,兒童電影《向日葵中隊》在南京首映,引發熱烈反響。電影講述五(3)班同學面對“來自星星的孩子”莫離,從不解、困惑到包容、接納的過程,片中小演員大多是“童聲裏的中國”培育的“德藝新苗”。
童謠童詩童歌、兒童劇、廣播劇、兒童電影……向着多元化方向探索,近年來,“童聲裏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打造推廣了兒童劇《草房子》、兒童電影《三袋米》、兒童小説《爺爺的螺號》《使者》等22部少兒文藝精品,原創音樂兒童劇《田夢兒》累計巡演600多場,觀眾達60萬人次。
今年,南通市委辦公室以1號文件印發《“童聲裏的中國”品牌提升行動計劃(2023-2025)》,推動“童聲”傳得更遠。通州區決定,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經費,提升打造“童聲裏的中國”工作品牌,並追加預算40萬元用於海外推廣交流。
“童聲”飛揚海外。4月,經省委統戰部牽頭,“童聲裏的中國”海外推廣活動啟動,德國、匈牙利、奧地利等數十個國家的50余所華校和僑團組織負責人線上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際在線頻道以中英雙語進行全球網絡直播。7月,“童聲裏的中國”走進馬來西亞,通州9所中小學校與馬來西亞、德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的9所華校線上簽約,締結友好學校。
“用‘童聲’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時代風貌、堅定文化自信。”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區委書記張建華説,將進一步聚焦聚力,將童聲基地打造成傳播中華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體驗營實踐區。(徐超 賁騰吳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