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越時空傳遞傳統文化之美,江蘇舉辦上千場文化活動歡度七夕——

  文以“乞巧”,搭起“愛與暖”的鵲橋

  今天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江蘇舉辦上千場文化活動歡度七夕節。作為我國極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承載的渴望智慧、追求工巧、激勵創造的精神依然“活”在當下,昔日“鵲橋”也成為一座聯結文旅、傳承、消費、社交等多方面需求的現代生活“立交橋”,帶來更多新的視聽和體驗。

  奇妙游,江蘇地區七夕民俗多

  自漢代以來,乞巧成為七夕節民俗最重要的主題。南京學者潘宗鼎、夏仁虎分別在《金陵歲時記》和《歲華憶語》裏生動地記錄了南京七夕“乞巧”民俗,女子用“浮草乞巧”或“浮針乞巧”的方式向織女祈求巧藝。據《江蘇省志·民俗志》記載,蘇州人將乞巧的水稱為“鴛鴦水”,揚州、 常熟等地流行少女們聚在一起穿針引線做女紅。劉義慶《世説新語》記載了七月七日人人曬書的風俗,人們將家中藏書、字畫取出曝曬,於陽光下以書會友。

  這個七夕,江蘇各地打造一系列“七夕奇妙游”,讓現代人穿越時空,感受傳統文化的內蘊和氛圍。比如,揚州舉辦的2023年“浪漫七夕相約巧市”仁豐里民俗文化節開幕,700米長的仁豐裏被劃分為演藝區、許願區、民俗區、集市區4個區域,帶給市民和游客點茶繪巧、投針驗巧、引線乞巧、魁星得巧的七夕體驗。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將七夕民俗化為可賞可讀的傳統美學,以古禮和舞蹈形式,生動還原古人七夕乞巧的習俗。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親自挑戰“投針驗巧”,體驗古人七夕節的儀式感。值得一提的是,大報恩寺所在的長干里是李白“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發源地,七夕節只要能背誦出《長干行》相關段落,就能得到博物館定制文創。

  此外,江蘇充分發揮各類文博場館、景區等文化陣地作用,舉辦七夕主題系列文藝演出。江蘇大劇院將舉辦七夕音樂會;南京演藝集團在梅花小劇場上演越劇《梁祝》;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箋紙傳情七夕民俗展,策劃“金陵繁匯 城南遺風——老南京民俗展”;南藝後街開展國風文化節等。

  在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季中揚看來,“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特殊的一種追求,古代中國絲綢、瓷器美名遠揚,歸根結底是勞動人民對於“巧”這種工匠精神的繼承與發展。江蘇地區素來有“天工蘇作”美稱,非常多的傳統工藝技術在江蘇大地上生根發芽,比如説南京“絨花”、蘇州“蘇繡”等等。傳承好七夕節傳統民俗活動要有創意,尤其是當年輕一代在傳承民俗文化、設計一些新國潮産品的時候,也應當充分發揚對“巧”的追求。

  情意濃,傳遞生活圈的善意和溫度

  七夕蘊含的“愛與溫暖”也在當下承擔起呼喚情感、審視生活的功能。

  無錫今年首次在七夕舉辦婚俗文化節,除了古風婚禮秀,還設置新人婚書拓印等非遺體驗環節,引導適齡青年勇敢追求愛情美滿、家庭和睦的婚姻生活。蘇州則把婚姻登記處搬到“崑曲”中。今年七夕正式開門營業的蘇昆劇院婚姻登記服務中心不僅將登記地址設在蘇州昆劇院,新人還可以在崑曲元素祝福中,以《牡丹亭》裏柳夢梅和杜麗娘永恒愛情故事為背景,定格下既傳統又個性的“幸福一刻”,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當代詮釋。

  南京文化學者陳衛新&&,中國人過七夕節體現的是對情感生活的美好嚮往,在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中感受男女之間堅貞不渝的美好愛情。隨着城市化進程、現代化發展,更需要我們呼喚情感、審視生活,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家庭觀,“傳統節日的傳承應當結合年輕人的消費觀,採用場景體驗的思路,重建文化傳播的形象,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把當下的生活方式跟傳統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思考,讓我們的傳統節日融入這個越來越現代化、數字化、國際化的時代。”

  七夕節不僅關乎愛情,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達,眼下社交媒體成為當代年輕人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場所。

  南京吾悅廣場佈置的七夕節繡球花海成為年輕人打卡地,南京大學生李雪依在社交媒體上圖文並茂地記錄自己在龍蟠路崗子村公交車邂逅的“愛的形狀”。照片中被粉色、藍色、紫色海洋“包圍”的浪漫車站,彰顯着日常生活的美妙,“城市被花包圍,有種特別的人情味在其中。那一刻我自己心裏的某個角落,也有種‘綻放’的美好。”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儀式感中。鹽城市舉辦的“緣滿七夕 幸福同行”主題文化活動,在淮劇新唱、柔術表演《奔月》等文藝表演中揭曉眾多文明家庭先進典型,讓傳統節日成為推動形成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的新抓手。

  聯結廣,搭起現代社會的“立交橋”

  隨着社會發展,七夕節也從一座“鵲橋”發展成聯結文旅、傳承、消費、社交等多方面的“社會立交橋”。

  今年七夕節,南京打造上百場活動,除了“文學之都的七夕節”主題活動外,8月19日晚開幕的2023金陵七夕文化節,以夜演、夜購、夜游等形式創新視聽和消費體驗,點亮最美夜金陵。“現場來的人非常多,可以看出來現代人對於傳統節日的期待值很高。”南京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敏告訴記者,除了以活動舉辦地金陵STYLE的玻璃棧橋為鵲橋、以激光霧森為銀河等對七夕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演繹外,今年他們還組織百人相親活動、30人的騎行隊以及打造“銀河市集”,推動傳統節日和文旅商創造性融合,深入展現南京的文脈氣韻和城市生活。

  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一個名為“金陵之約”的藝術裝置頗為搶眼,以電梯井為載體搭建的玻璃幕墻前,兩隻手的造型交互在一起,“這既是愛人之間的約會,也是跟金陵這個城市的約定,我們希望既能體現小愛,也能體現家國情懷和大愛。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增加年輕人對於南京這座城市的認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留在南京。”張敏説。

  此外,南通市“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還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高標準打造移風易俗示範點位;鎮江陳家門社區則以“紅色精神促傳承”,開掘革命愛情璀璨的光彩和價值。

  如今,傳統節日已經變為以90後、00後為主的青年人的社交媒介,季中揚&&,一千年前的七夕節,宋代街市上的“小玩意”其實也是彼時年輕男女在互相贈送。有的商家會在木板上用泥土捏出農家景象,可以説是當時年輕人喜愛的“盲盒”與“手辦”。“‘傳承’二字既要有‘傳’,更要有‘承’。我們要鼓勵多方力量參與進來,很多年之後,這些有創意的新活動也會成為一種新的傳統、新的民俗。”

  “愛情是維繫家庭幸福、安居樂業的柔係力量。”在南京師範大學創意創作院執行院長張鵬看來,七夕節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象成愛情。期待愛情的人要勇敢爭取,已經擁有愛情的人要珍惜當下,這不僅是年輕人需要建立的愛情觀,放在更廣闊的視域裏,也是他們面對世界、對待人生的精神力量。(陳潔 李惠子 謝逸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