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樣老物件記錄歲月變遷,一幀幀靚麗畫面展示稻米産業發展成果。近日,位於芳橋街道的屺山村鄉村博物館開館,這是宜興首個村級鄉村博物館,也是芳橋街道凝聚鄉愁情愫打造的全新村景。

  屺山村鄉村博物館於今年3月正式籌備建設,佔地面積約80余平方米,有3個展廳、100余件展品。該博物館以高科技多媒體展現、歷史人物“復原”、歷史老物件展示等多種形式,記錄了屺山村的歷史變遷、建制變化,介紹了世界農用林業中心首席科學家許建初等在外鄉賢的求學工作信息,尤其重點展示了屺山稻米産業的發展成果,通過以事帶物、以物帶人,梳理屺山村的歷史脈絡,將村莊發展歷程娓娓道來。

  在鄉村博物館建設中,眾多村民和在外鄉賢給予了大力支持,其中不少展品來自當地的百歲老人和烈士後代。

  “以前這裡是我們的學校,如今變成鄉村博物館,對我們來説非常有意義。”這個由村莊小學改造而成的博物館,承載了許多村民的回憶,他們在參觀時都激動萬分。在這裡,他們感受到了引以為傲的鄉愁文化。而對於游客來説,這裡則是他們了解稻米文化的科普站。

  博物館落在屺山,自然不會忘記展示當地的驕傲——稻鴨米。歷史上,芳橋以盛産優質稻米享譽江南,素以“芳橋大米”叫響江浙滬米市。近年來,芳橋街道把發展壯大稻米産業作為“品牌興農”的突破口,積極推進稻米産業鏈建設,進一步做優稻米IP。在稻米品牌打造過程中,屺山村嘗試通過“稻鴨農法”,成功鋪展強村富民“新稻路”。

  形態各異的農耕具、以米為主題的影音視頻、靚麗的稻米實物展&……走進博物館稻米展示廳,不僅看得見屺山水稻選種、育苗的過程,還可以“連線”稻田,觀察鴨子除雜草、害蟲的實時畫面。同時,博物館還與周邊學校聯合開展研學體驗活動,利用暑期為孩子們開設“粒粒皆辛苦”思政課,鼓勵孩子們下田,爭當“稻田小衛士”,進行施肥、打藥等體驗勞動。當金秋來臨,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孩子們還將體驗水稻收割技術、撿拾稻穗等,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愛糧、節糧、惜糧的良好習慣。